“我以为人的生活可分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三层楼。”丰先生用人生三层楼喻为人生的三种境界,是非常壑智深邃的,非一般人所能理解接受,尤其是灵魂生活,这自然是最高层的意识,但正因为高,很不容易真正的理解,更难以接受。有句诗写得极好:灵魂在高处。其实,人的意识是有层次的,这里的意识即所谓的境界。“境界”一词,本来是佛教里讲的,其实就是人修养所达到的层次。
一位著名禅者曾说:老僧三十年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后来略有领悟,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乃至大彻大悟,见山仍是山、见水仍是水。第一重境界所描述的无疑是常人状态,认为一切都是实实在在、天经地义;后来对万物之实在性发生怀疑,这便是哲人境界;最终悟到虚妄的不是外物而是自己的偏执,去掉无明,见到世界依旧是它的本来面目,这可谓是佛家境界。佛家境界,从“自我实现”的层次,逐渐迈向“自我越超”的定、慧层次;不断地化解自我执著,消除矛盾对立,融入真如空性;在暖、顶、忍世第一,初地、二地等自他一体的忘我或无我的“高峰”和“高原经验”上,一层层地向上跃进。这些不都是maslow所高唱的“比我们更大的”越超的灵性层次吗?
物质生活是一种境界,精神生活是一种境界;知足常乐是一种境界,不知足能常乐也是一种境界;贪生畏死是一种境界,灵魂生活是一种境界;清高是一种境界,淡泊也是一种境界;入世是一种境界,出世脱俗仍是一种境界;认真是一境界,随缘也是一种境界,甚至浪漫、稚拙也是一种境界。在晚来欲雪的天候里,“红泥小火炉,能饮一杯无?”是一种多么中国多么高旷的境界。谢灵运留恋山水,林和靖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是一种境界;而人达到与自然生存和谐,则是一种更高的境我合一的境界。其实,境界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能破译斑斓的人生,探究活着的境界—当你的心灵容纳下坦诚和博大的时候,你的人生便投靠了某种境界。
人最基本的层次是生存意识。生存需要吃穿,这是先天本能。丰子恺先生把“懒得或无力走楼梯的”,说他们“就住在第一层,就把物质生活弄得很好,锦衣玉食,尊荣富贵,孝子贤孙满堂,这就满足了。”这是物质生活中知足常乐的境界。这种知足常乐的根源,最早来源于两千年前,老子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要求人们“小私寡欲”、“无为不争”的思想观点,实质上在某些时候是一种消极颓废、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人生境界。记得有一个故事,正好作抛砖引玉:有一个叫化子梦想做皇帝,人家问他:“你做了皇帝,该怎样享福?”他说:“我做皇帝,但求天天能跷起脚,把大饼油条吃个痛快。”说也可怜,知足的他甚至连想也不敢想,可见人就有问题了,至少是食古不化的怀旧者,能不令人唏嘘不已。斗转星移,时走境迁的人们,曾几何时,至今仍在幻想着祖先们那种“两亩薄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似的田园风光。而如今“叫化子式”的人们为什么在“衣食”层楼上,“把大饼油条吃个痛快”而高谈阔论,甚至歌唱?有时对顶层“精神生活”望而却步,只抬头望一望而已。至于对那隔层的“灵魂生活”就显得苍白无力,如跛子走路,总以为道路是崎岖不平的,甚至一边煮食精神叶蔓,一边在诅咒着,为什么?。因你的人生投靠了某种境界。
我们每个人都有权利为满足自己的欲望去竞争,但是我们首先要学会辩证法,和选择合情合理的欲望,因为我们的欲望之愿远比生命之源丰富。所以,于一颗心无所住,心不会贪婪,对名闻利养坦然不执的心而言,这种人投靠了“知足常乐”的人生境界。不知足也能常乐,是因为你的人生要义投靠了活着的境界。探究活着的境界,使你知道:人类社会每一点进步正是“不知足”者勇于探索、不断创造的结果,而每个人的人生意义和生命的辉煌也是在“不知足”的探索和创造之中。由此可知,知足或不知足都能常乐,这是一体两面的问题,关键在于人的修养所达到的层次。
对一颗贪婪和充满欲求的心而言,人生的要义是掠夺、占有和享乐。可以想象,这样的人既使活得富足也只能是投靠了荒芜而远离了境界。于一颗进取和豁达超脱的心而言,人生的要义是奋斗、拼搏、创造和圆满。可以想象,这样的人既使活得困窘拮据也称得上富有,因他们投靠了淡泊而抵达了无限宽阔的境界。因而,境界呈现一幕幕风景,人人皆可身居其中,因为每人都有一道人生风景,并从每一道风景里都可以挖掘出生命的内涵。境界贯穿并书写着人的一生。
“高兴或有力走楼梯的,就爬上三层楼去玩玩,或久居在里头。这就是专心学术文艺的人。”(丰子恺语)这一层,人们的意识有一次突破,那是一种文化艺术及学术研究的意识。一个人要写文章、画画、作曲、研究社会、分析自然、探索科学,他要从个人圈子里跳出来,去研究别人、理解别人,探索自然、分析社会,便突破了纯属个人要求的圈子。不论用什么形式去描写众生,表达众生的想法,仍然是我的认识,我的体会,我的分析,我的?
人生三层楼
谢明洲
1942年10月18日,丰子恺先生正在遵义旅寓星汉楼里收拾东西,准备迁往重庆,突然接到弘一法师有泉州圆寂的消息,他放下手中什物,在窗下静座了数十分钟,默默深受着心中的沉痛。在丰子恺先生眼里,弘一法师不是“走投无路,遁入空门”的,是为了人生根本问题而做和尚的-----弘一法师是“有感于众生疾苦而行大丈夫之事”的。
弘一法师死后,丰子恺在他余生30多年中,没有一刻忘记过他的法师,还通过对弘一法师的回忆与思考,总结出人生的真谛------即“人生三层楼”。他说:“人的一生,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的三层楼。懒得(或无力)走楼梯的,就住在第一层,即把物质生活弄得很好,锦衣玉食,尊荣富贵,慈父孝子,这样就满足了。这也是一种人生观。抱这样的人生观的人,在世间占大多数。其次,高兴(或有力)走楼梯的,就爬上二层楼去玩玩,或者久居在里头。这就是专心学术文艺的人。他们把全力贡献于学问的研究,把全心寄托于文艺的创作和欣赏。这样的人,在世界也很多,即所谓的“知识分子”“学者”“艺术家”。还有一种人,“人生欲”很强,脚力很大,对二层楼还不满足,就再走楼梯,爬上三层楼去。这就是宗教徒了。他们做人很认真,满足了“物质欲”还不够,满足了“精神欲”还不够,必须探究人生的究竟……世界就不过这三种人。
在谈及弘一法师的时候,丰子恺先生是这样说的“弘一法师的‘人生欲’非常之强。他的做人,一定要做得彻底。他早年对母尽孝,对妻尽爱,安住在第一层楼中;中年专心研究艺术,发挥各方面的天才,便是迁居在二层楼了;强大的‘人生欲’不能使他满足于二层楼,于是爬上三层楼去,做和尚,修净土,破戒律,这是当然的事,毫不足怪……”
丰子恺先生关于“人生三层楼”之议,虽然我们未必能够完全然诺,但依此审视一下,自己究竟住在哪一层人生的楼上,想想也未偿不可吧。
登上人生幸福三层楼
——记勾庄中学教师心理保健讲座
幸福是什么?如何诠释教师职业幸福?怎样成为一个有高品质幸福感的教师?勾庄中学在今年暑期师德培训中,由汤荣华校长专门作了《登上人生幸福三层楼》为题的教师心理健康讲座,受到了教师们的欢迎和好评。
讲座分三个部分(即幸福三层楼):第一层楼,物质生活;第二层楼,精神生活;第三层楼,独立思想。
作为一个人,首先需要的是维持生命的物质需求,但过度地追求物质生活,并以此为衡量幸福的标准,便就陷入了迷途。因此物质是人生幸福的最基本要求,是幸福的第一层楼。
幸福需要精神的追求。区别于其他动物,人并不仅仅满足于物质生活的需求,在此基础上,人更需要精神的追求,需要情感的交流与分享。这也是对“幸福”更高层次的诠释,就是人生幸福的第二层楼。
幸福还需要学会独立思考。教师不是哲学家,但哲学家的善于思考是每个教师都需要学习的。因为哲学其实就是人的思想过程。有很多人认为哲学或人的思想能带给人们无上的幸福。教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人,而是肩负着教书育人神圣职责的群体,因此善于思考是作为一个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也是教师获得幸福的更高的境界,这是人生幸福的第三层楼。
当然,幸福不是一个实物,举目可见,触手可摸,但幸福也决不是虚无飘渺、可想不可及的事情。幸福需要脚踏实地努力工作,获取保障我们生活的物质需求;幸福需要相互理解和自我感悟,得到精神的满足;幸福还需要学会思考,以期更高层次升华。
一个生活幸福的人,往往是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反之,长期心情抑郁的人,自我感觉总是痛苦多于幸福。作为一个人民教师,不仅需要有相当的才学,也必须是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只有身心健康的教师才会有身心健康的学生。因此,这人生幸福三层楼还真值得我们每个教师努力去攀登一下。
勾庄中学心理辅导站
人生幸福三件事
人的一生不管追求什么,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幸福。但幸福究竟是什么,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不好回答。经典精神分析认为幸福来源于压抑的解除;行为认知学派认为幸福是正向思维的现实奖励;人本主义则认为幸福是陪伴自我实现的满足体验。
我认为人生幸福和三件事有关,那就是:性与自我满足,自尊与自我实现,灵魂与自我超越。这幸福三件事其实对应于经典精神分析的三种理论:佛洛伊德的性本能论,阿德勒的自卑动力论,和荣格的灵魂追寻论。我把我的这种理论简称为“3S幸福论”,3S就是:性sex、成功success、精神spirituality。
世人对幸福最直接了当的理解就是“吃喝玩乐”四个字。吃喝玩乐的核心就是自我的生理满足,而生理满足的最原始形式和最大强度来自性本能。性本能在所有的生理本能中和幸福感有着最高强度的相应的。而和性本能相连的人类性欲文化构筑了人类幸福感的底层基础。从艺术的性欲表征到婚姻生活的鱼水之乐,如果人类没有了“性福”,那么其他的幸福也就失去了生动。
性福虽美,但在充满生存竞争的人类社会中,性福失去了其原始的单纯。人在努力驾驭自己身体的同时,必须学会驾驭更加复杂的人际关系,并且要在社会生活中达成社会要求的目标,于是对成功的追求便成为每一个希望得到幸福的现代人无法回避的任务。人类社会中成功的标准大多可以被物质量化,所谓的五子登科就是这个层面的东西。通过对现实成功的追求,人的幸福从单纯自我满足的层面上升到了社会的层面。名望、权力、财富使得自我的能量从自我本身延伸到自我以外的世界,这种幸福感可以说是人类超越其他动物而特有的。
然当一个人在获得了世俗的成功以后,这个人是否就一定快乐呢?大文豪托尔斯泰和大富翁洛克菲勒在达到了事业的顶峰以后却都想到了自杀,因为他们失去了生活的意义和目标。五十多岁的洛克菲勒在死神面前决定接受心理治疗。心理医生告诉他一个方法,把过去赚来的钱想办法回馈给社会。洛克菲勒接受了这个建议,在随后的四十年里它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慈善家,他超越了狭隘的小我,把自己的生命融汇到对人类文化事业的支持中,同时让自己的精神得到了升华。虽然这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成不了洛克菲勒那样的富豪,但把自己的生命的意义通过精神的升华而扩展到人类普世价值的层面,那么一个普通的人也可以感动整个世界,而小我的幸福也就因此和全人类的幸福结合在一起了。
但当人进入老龄,不管你是否成功,每个人都不得不面对死亡的挑战;而最令人悲观的是,在死亡面前,不管你在世俗生活中有多么成功,你依旧会感到如幼童一样无力无助,于是对灵魂意义的探究就成为每个人都无可避免的终极任务。当人类用自我意识反问自己灵魂的来龙去脉时,这种自我的反问使得整个宇宙因为人类的出现而成为一个自我反问的宇宙。人类的幸福探究越过本能的性满足和社会的扩张性满足,向广漠的未知时空伸出了饥渴的呼唤。人类因为追寻自己的灵魂而不断向前努力。正是这种看似虚无的执著探寻使得我们人类免于沉沦动物的后退境地,而不停地将我们的未来向超人的领域推进。虽然在这个层面上人类遭受的挫折远大于成功,但哪怕是一点点希望的曙光,我们也决不放弃,因为在茫茫无垠的宇宙中我们不想做孤独的亡魂。
性、成功、灵魂,这三个S在人的一生中其实是三个波,分别相应于青少年、中年、和晚年。前期S波的达成有助于对后期S波的达成。这三个波对应于三个原则:性对应享乐性原则,成功对应现实性原则,灵魂对应超越性原则。这三个原则对于人的幸福来讲都是不可缺的,但如果只偏重其中一项,那么你的幸福也是片面的。只注重享乐性原则,那是动物性的生活;只注重现实性原则,那是机器式的生活;只注重超越性原则,那是清教徒式的生活。唯有同时兼顾这三个原则,那才是真正幸福的生活。因此,与其天天讲庸俗的五子登科,不如时时思考这三个S:性与享乐、成功与现实、灵魂与超越。
版权所有:阿弥陀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