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结缘网

僧团的成立

发布时间:2019-11-01 09:55:03作者:阿弥陀经结缘网

僧团的成立

\

  佛陀证悟后,在菩提树下想起救渡众生的大事因缘,心自思惟其所彻悟的正法甚深微妙,而众生妄想执着,必定不能信解,所以生起疾入涅槃的念头。此时,梵天知佛所想,即前往佛所,劝请佛陀住世说法。佛陀终于不忍众生长夜悲苦,便随顺梵天劝请,决意示教利喜,宣扬适应众生根机的教法。    佛陀首先到波罗奈斯城的鹿野苑,度化曾在苦行林一起修行的憍陈如等五位侍臣□,三转苦、集、灭、道四圣谛法轮□,此五人成为佛陀最初的比丘弟子。至此世间三宝具足□,僧团于焉成立。    从此,佛陀经常带着五比丘行化在缚啰迦河的沿岸,并暂居于此。在这里,佛陀度化了迦尸城的青年耶舍,他的父母亲也皈依佛陀,成为最早的优婆塞优婆夷。其后耶舍的朋友约五十人,受了佛陀慈悲智慧及道德的感召,也都皈依佛陀,成为出家的弟子。    一天,佛陀便以此初具规模的僧团行脚人间,展开人间佛教的宣化工作。佛陀嘱咐弟子们行化各方,自己则到伽耶山的优楼频罗聚落,以智慧善巧度化事火外道三迦叶兄弟及其弟子一千人□,并率同他们到达摩揭陀国,实践度化频婆娑罗王的约定□。国王听了佛陀说法以后,欢喜踊跃而皈依了佛陀,并在迦兰陀竹林为佛陀建造第一座精舍,作为佛陀弘法、安居的地方□。这是国王信佛的开始。    不久,佛陀在竹林精舍度化原为外道□的舍利弗、目犍连及其弟子二百五十人出家□;若不值佛,亦当独觉的大婆罗门摩诃迦叶□,在遇佛闻法后,也皈投佛陀座下。至此,佛经中常提及的千二百五十人俱的僧团,亦已形成。越二年,佛陀回到故乡普施法雨,教化释迦王族青年,其异母王弟难陀、独子罗□罗、堂弟阿难、提婆达多、阿那律,以及为王子们理发的首陀罗族优婆离等出家,又感化婆罗门之子须菩提归投座下。这十位杰出比丘,就是日后著名的佛陀十大弟子□。    佛陀初期的出家弟子,惟限男众。净饭王逝世后,佛陀的姨母摩诃波闍波提及释迦族五百女子请求出家□,于是比丘尼僧团成立,使整个教团扩展为包括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等七□的原则,因此佛陀所度化的僧俗弟子,上从王公贵族,下至贫民百姓,乃至异教外道,凡诚心皈投者,佛陀皆如无边大海容纳众流,欣然接受。佛陀说法,观机逗教,方便引导,凡沐佛陀慈化者,无不信受奉行。因此,不仅出家证果的弟子众多,在家弟子悟道者也不在少数。    尤其在家信徒对于佛教护持不遗余力,更是僧团存续的重要助缘。频婆娑罗王、波斯匿王等各大国国王,须达、毗舍佉等诸大护法在各地所奉献的林园,所建立的道场,如竹林精舍、只园精舍、鹿母讲堂、重阁讲堂等□,不仅使僧团初期游化、头陀的生活渐行改为定居式的团体生活,而且成为佛陀一生弘法、纳众、安居的重要据点,对于僧团的发展影响甚钜,贡献斐然。    佛陀成道十二年后□,由于教化日广,僧团逐日扩大,来自不同社会阶级的僧众,使原来清净和乐的共居生活起了变化,弟子或有放逸之行而受讥嫌,或有见解不同而相纷争,为维持僧团的和乐清净,佛陀采随犯随制的方式,制定了以六和敬□为纲领的戒条;同时制定每月二次的布萨□会议、三个月的雨安居□及自恣仪规,来规范、净化僧团,使诸比丘都能在清净戒法之中长养善心。    佛陀是人间的大导师,他所宣说的教法都是解脱人生烦恼与世间苦难的真理;所制定的戒规,也与日常生活上的衣食住行、道德伦理、修持解脱有关,可说是融法治、德化于一炉的绳墨。佛陀入灭之前,僧团中的七众弟子均已具足完备的戒律□。    佛陀建立僧团,以法摄僧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现前弟子的解脱,更是为了未来正法的久住□。佛陀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于八十岁临入涅槃时,阿难请示后世弟子应以何安身立命?佛陀慈示弟子应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尸波罗蜜是汝大师、依四念处严心而住。佛陀把住持正法的责任付予僧团,提出以法治代替人治,而遗教以自性三宝为皈依,以戒为师,以法为中心。故现今的僧团,一如佛世,持守戒律,传承法脉,光大佛法。    [注释]    □即憍陈如、阿说示、跋提、十力迦叶、摩诃男。    □即:□示转:此是苦,此是集,此是灭,此是道。□劝转: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证转:此是苦,我已知,不复更知;此是集,我已断,不复更断;此是灭,我已证,不复更证;此是道,我已修,不复更修。    □佛宝,为释迦牟尼佛;法宝,是四圣谛法;僧宝,即憍陈如等五比丘,合称最初三宝。    □迦叶三兄弟为:优楼频螺迦叶、那提迦叶、伽耶迦叶。三人原为事火外道,各有徒众五百、三百、二百,共一千人。    □频婆娑罗王乃佛陀时代摩揭陀国的国王。在悉达多太子远离祖国,途经摩揭陀国王舍城时,频婆娑罗王感于太子的威容德性,愿以一半国土奉赠,太子不许,王乃祈请太子成道后必先来度,太子默许之。因此,佛陀成道后,即至王舍城为王说法,频婆娑罗王便成为佛教的第一位大护法。    □竹林精舍乃建设在迦兰陀长者所奉献的竹林内,因此又称迦兰陀竹园、竹园伽蓝,与舍卫城的只园精舍并称为佛教最早的二大精舍。    □外道,实为当时各派思想家,因其哲学思想属不了义层面,故称之。在佛陀时代,中印度(恒河中流一带)势力较大的有六种外道:□删闍耶毗罗胝子,怀疑论者;□阿耆多翅舍钦婆罗,唯物论、快乐论者;□末伽梨拘舍,宿命论的自然论者;□富兰那迦叶,无道德论者;□迦罗鸠驮迦旃延,无因论的感觉论者;□尼干陀若提子,耆那教的创始人,主张苦乐、罪福等皆由前世所造,必应偿之,并非今世行道所能断者。    □舍利弗与目犍连同依六师外道中的删闍耶毗罗胝子出家学道,仅七日七夜即贯通其教旨,会众二百五十人奉之为上首,然舍利弗犹深憾未能尽得解脱。当时,佛陀成道未久,住于王舍城竹林精舍,弟子阿说示(称马胜比丘)着衣持钵,入城中乞食。舍利弗见其威仪端正,行步稳重,遂问所师何人,所习何法。阿说以佛陀所说的因缘法示之,令了知诸法无我之理。舍利弗旋即与目犍连率弟子二百五十人同时诣竹林精舍皈依佛陀。    □生于王舍城近郊的婆罗门家,随佛陀出家八日后即证入阿罗汉果位,深受佛陀倚重;于佛弟子中曾受佛陀分予半座,为付法藏第一祖。    □即佛弟子中特别卓越的十人。此十人皆具众德而各有所长,故后世特称第一,并誉为十大弟子:□舍利弗,号称智慧第一,为罗□罗的老师。□摩诃目犍连,神足轻举,故称神通第一。提婆达多破僧团,与舍利弗同至伽耶山使五百徒众复归于佛。□摩诃迦叶,行十二头陀苦行,故称头陀第一。□须菩提,通达空义,故称解空第一。□富楼那,能广说法,分别义理,故称说法第一。□摩诃迦旃延,能分别深义,敷演教法,故称论议第一。□阿那律,得天眼通,能见十方世界,故称天眼第一。    □优婆离,严持戒律,无丝毫触犯,故称持律第一。原为宫中理发师,与诸王子一同出家。此为佛陀广开门户,平等摄化四姓的第一步。□罗□罗,为佛陀之子,以不坏禁戒,常修忍辱,精进不懈,故称密行第一。□阿难 ,能多闻忆持不忘,故称多闻第一,为佛陀的堂弟,出家后,常随侍于佛陀。    □净饭王命终后,摩诃波闍波提率五百释迦族女,三度请求跟随佛陀出家,却遭婉拒。阿难以姨母对佛陀有养之恩,因此多次代为恳求,摩诃波闍波提终于如愿成为僧团中第一位比丘尼,名大爱道。□《增一阿含经》卷二一:四大河入海已,无复本名字,但名为海。此亦如是,有四姓。云何为四?刹帝利、婆罗门、长者、居士种,于如来所剃除须发,着三法衣,出家学道,无复本姓,但言沙门释迦弟子。    □只园精舍,又称只洹精舍、只树给孤独园。乃舍卫城须达长者(又称给孤独长者)在皈依佛陀后,欲觅只陀太子的花园为佛陀建筑精舍,太子为令长者怯步,遂以黄金铺满花园为出售的条件,须达长者以巨象驮黄金铺满地面,太子为其诚心所感,遂将园中所有林木奉施佛陀,故以二人名字命名为只树给孤独园,为佛世时规模最大的精舍。鹿母讲堂,乃舍卫城长者女毗舍伽施衣募得巨款所建,佛于舍卫城居住期间,常于此说法。重阁讲堂,位于毗舍离城附近大林内,佛陀姨母即于此出家,而佛陀涅槃后的第二次结集亦于此召开。另有灵鹫山、鹿野苑精舍等,皆为佛陀安居、弘法的重要场所。    □佛陀开始制戒的时间传说不一,另有五年、二十年之说。    □为僧团维持和合共住的六种规约,即:□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    □或称说戒。即共住的僧众每半月集会一处,或齐集布萨堂,请精熟律法的比丘说波罗提木叉戒本,令僧众得以反省过去半月内的行为是否合乎戒本。若有犯戒者,则于众前忏悔,使比丘均能长住于净戒中,长养善法,增长功德。又在家信徒于六斋日受持八关斋戒,亦称布萨,谓能增长善法。□又作安居、夏安居、坐夏、结 夏、坐腊等,为僧众修行制度之一。印度夏季的雨期长达三月之久,在此期间,僧尼禁止外出,以免踏杀草木小虫而招世讥嫌,故聚居一处,坐禅修学,接受供养,称为雨安居。至今斯里兰卡等南传佛教诸国仍行安居之制。以四月十六日为安居的首日,称为结夏。七月十五日为圆满结束之日,称为解夏。翌日为自恣日,大众反省安居中的行为,若有罪时,则自宣己罪,相互忏悔,称为自恣 。因大众出罪而得清净,佛陀甚为欢喜,故此日又称佛欢喜日。    □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以上戒条数目依《四分律》所载),沙弥、沙弥尼十戒,式叉摩那六法戒,优婆塞、优婆夷五戒或八戒。    □《摩诃僧只律》卷一记载佛陀制戒的十种因缘:摄僧、极摄僧、令僧安乐、折伏无羞人、有惭愧者得安稳住持、不信者能信、正信者得增益、于现法中得漏尽、未生诸漏令不生、正法久住。又《四分律》卷一载:稽首礼诸佛,及法比丘僧,今演毗尼法,令正法久住。□□今说十句义,诸佛之戒法,令僧喜永安,□□佛法得久住。

\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阿弥陀经全文

  • 阿弥陀经注音

  • 阿弥陀经讲解

版权所有:阿弥陀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