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结缘网

从安般念到涅槃 四念处

发布时间:2019-09-20 09:59:35作者:阿弥陀经结缘网
四念处1.身念处身念处是对自己身体各个姿势的正念和正知,诸如正念出入息的安般念(anapanasati),正念行住坐卧的四威仪,其他姿态的念住,正念组成身体的四大元素,正念体内的地大和水大的三十二部分,死尸腐化过程的观照等等。这些身体物理的现象,是不停地在变化的,吃了食物,地大就变化了,上厕所小解,水大就变化了。实际上,它们的变化比我们所能知道的还要快,我们身体里各个组织的细胞,是在一直不停的生灭,新陈代谢进行着的。身体各个姿态和感受对贪求欲乐的享受的行者是最主要的修习念处,悟性低者主要靠观照身体的不净来舍弃贪欲。在《杂阿含282经》对阿难说:「阿难!若有于此五句:(1)心善调伏,(2)善关闭,(3)善守护,(4)善摄持,(5)善修习。是则于眼,色无上修根。耳、鼻、舌、身、意法亦如是说。阿难!是名贤圣法、律无上修根。」对六根修习到知如真,真真实实的知道六根是色法,意门是色心混合法,当六根以戒调服时,心就能安定下来,接受并应用佛陀其他的法门。在[杂阿含570经]中长者质多罗(Citta)问尊者利犀达多言:「尊者!凡世间所见,何本、何集、何生、何转?尊者梨犀达多答言:长者!凡世间所见,或言有我,或说众生,或说寿命,或说世间吉凶,斯等诸见,一切皆以身见为本、身见集、身见生、身见转。复问:尊者!云何为身见?答言:长者!愚痴无闻凡夫见色是我、色异我、色中我、我中色。受、想、行、识见是我、识异我、我中识、识中我。长者!是名身见。复问:尊者!云何得无此身见?答言:长者!谓多闻圣弟子不见色是我。不见色异我、不见我中色.(不见)色中我。不见受、想.行、识是我、不见识异我、不见我中识、识中我。是名得无身见。」我们对诸色生起执取,那即是‘色执取蕴\’,(rūpu-pādāna-kkhandha)。对色蕴的执取,那是极平常的事,因为凡夫没有接触到佛法,日日为生活而忙,他不会明白。因此佛法只是给有善根的人听和修的,而也只有精勤者与智者才能证知。不能如实的了解色法,我们久远以来一直执取自己的身体为我,我所有,如是由内而向外执取,就产生贪欲,瞋恚,痴与邪见等烦恼而造作恶业,结果为业所驱使在六道轮回不能解脱。我们为色相所蒙骗,为外色所迷,为自身的身体所迷惑,为相续相所害,不能***色相为四大所造,长久以来,不去观照。因而以身见为本(根本)、身见集(起因)、身见生(生起)、身见转(徊转)。为什么?因为我们见色是我(身体是我)、色异我(身体属于我)、色中我(身体内有我)、我中色(我在身体内)。受、想、行、识也是如此。只有多闻圣弟子不见色是我。不见色异我、不见我中色、不见色中我。以及不见受是我。不见受异我、不见我中受、不见受中我。不见想是我。不见想异我、不见我中想、不见想中我。不见行是我。不见行异我

\

、不见我中行、不见行中我。不见识是我。不见识异我、不见我中识、不见识中我。这是要经过长久的观照才会成功的。在[杂阿含60经]里佛说∶「善哉比丘!不乐于色,不赞叹色,不取于色,不着于色。善哉比丘!不乐于受、想、行、识,不赞叹(受、想、行)识,不取于(受、想、行)识,不着于(受、想、行、)识。所以者何?若比丘不乐于色,不赞叹色,不取于色,不着于色,则于色不乐,心得解脱。」2.受念处受念处是对自己身心的感受,诸如身体的冷热饱饿痛苦愉快,及心灵的苦乐等感受的观照等等。这是在完成身念处的基础上进一步的修习。我们能够感受是因为身体的四大还和合着,还有生命在延续着,若四大崩离,生命断绝,感受也就消失了。修习观受的行者虽然眼、耳、鼻、舌、身接触境界,但是心中清楚触所生的乐受、苦受和不苦不乐受,能以正念观照,只是念住那些感受,不生贪瞋痴等烦恼。身体各个姿态和感受对贪求欲乐的享受的行者是最主要的修习念处,悟性高者主要靠观照身体的感受,观照是苦来舍弃贪欲。3.心念处心念处是心念的观照修习,这是在完成受念处的基础上进一步的修习。我们的心不停地在想,这是因为根门都在超作的缘故。正念观照心念时,若是意门被一个新的境尘冲击时,心很容易转向新的目标去,这时观照心就结束了,代之而起的是对新目标的认识和想,若行者警觉力不够强时,他不知自己已经失去观照力,所以必须保持很高很强的正念才能观照心,在平时要一直以正念守住心。在[大念处经]里佛陀开示了十六种心念处的修习法。这种心念处的观照必需在完成身念处与受念处之后才有可能开始的,因为心念很细很快,初学者是没有可能掌握的。心念处修习对见解强者而悟性低的行者,是主要靠观照各种心念的无常来破除常见。[大念处经]里佛开示的十六种心念处是:诸比丘!(1)比丘心贪着,知“心贪”。(2)又心离贪者,知“心离贪”。(3)又心瞋者,知“心瞋”。(4)又心离瞋者,知“心离瞋”。(5)又心痴者,知“心痴”。(6)又心离痴者,

\

知“心离痴”。(7)又心集中(收缩)者,知“心集中(收缩)”。(8)又心散乱者,知“心散乱”。(9)又心广大者,知“心广大”。(10)又心狭小者,知“心狭小”。(11)又心有上者,知“心有上”。(12)又心无上者,知“心无上”。(13)又心有定者,知“心有定”。(14)又心无定者,知“心无定”。(15)又心解脱者,知“心解脱”。(16)又心未解脱者,知“心未解脱”。在[清净道论18品]里觉音解释说∶「如果那瑜伽者以诸门(观察法)把握了色,而后去把握非色(名法),然因微细,非色不能现起,但他不可放弃重任(修行),必须把色数数思惟、作意、把握、确定。当他对于色次第澄清、去结、而极清净之时,则以彼(色)为所缘的非色法亦自明了。」4.法念处法念处是对法的观照修习,佛陀教导修习的法念处有五法∶五盖(贪欲盖(kamacchanda)、瞋恚盖(vyapada)、昏沉睡眠盖(thinamiddha)、掉举恶作盖(uddhaccakukkucca)、疑盖(vicikiccha));五取蕴(色执取蕴(rūpu-pādāna-kkhandha))、受执取蕴(Vedanūpādākkandha)、想执取蕴(Sannūpādānakkhandha)、行执取蕴(Sańkhārupādānakkhandha)、识执取蕴(Viññanūpādānakkhandha));十二处(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七觉分(念觉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轻安觉分、定觉分、和舍觉分);和四圣谛(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圣谛)。法念处修习对见解强者而悟性高的行者,是主要靠观照心意的法尘的无我来破除我见。这四个业处只是在培养起正念,并以正念面对所接触的境,维持心在当下,不起任何思惟与分别。我们要时时刻刻地以正念观照诸现象的生灭,并以正勤培育正念,减少不善念、杂念、与妄念的入侵。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阿弥陀经全文

  • 阿弥陀经注音

  • 阿弥陀经讲解

版权所有:阿弥陀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