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结缘网

佛教与环保

发布时间:2019-10-15 10:00:48作者:阿弥陀经结缘网

每当提起佛教,人们首先想到的,总是她那冗长的历史,似乎佛教已经成了“古老”、“沧桑”以及“厌世”的代名词。往往要在佛教前面,加上诸如“传统”、“神秘”等等的定语,并将其视为佛教的特色。而此一特色的另一层含义,就是说佛教已经过时了,已经不再适应现实的社会。我想,这一点是人们对于佛教的最大误解。

众所周知,佛法是佛陀在二千五百多年前所证悟的真理。正如所有人类历史进程中所产生的其他真理一样,并不存在古老或者年轻的区别。为什么从来没有人把牛顿定律说成是“古老”的牛顿定律?其原因是不言而喻的。人们之所以对佛教有所谓“过时”的误解,那是基于他们对佛教的不了解,或者说了解的不够深刻而已。即使一定要给佛教加上一个古老或者年轻的界定,那也只能说:历史的佛教一度是古老的,而现实的佛教,则是年轻的、充满活力的。

时间已进入二十一世纪,人们的思想已趋成熟和稳定。他们不再慌乱,不再盲从,而是以审慎的目光与成熟的心理素质来对待周围的一切。正因如此,佛法的高瞻远瞩,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凸显。许多对于宇宙人生有着真知灼见的人,已经明显的感觉到佛法对于现实社会的“有用性”。他们正致力于从各个不同的层面去研究佛法的现实价值。比如:佛教与世界和平;佛教美学和世界文学艺术;佛教哲学与实践,对创造与合作的意义;佛教对解决社会冲突及社会压力的作用;佛教和当代伦理价值危机;佛教的生命观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等等。其中,尤其以佛教与环保最为人们所关注。

过去的一百年,尽管充满了战火硝烟,却也是人类社会进步最快的一百年;同时,也是美丽的地球遭受最多摧残的一百年。许多前人所无法想象的梦,几乎都在这一百年中变为现实,电的发明与开发利用、宇宙飞船登月、电脑网络的普及等。每一项科技发明,都在不断刺激着人们的欲望,使人们的欲望得到空前的满足。可是,人们对于自身的了解,却无奈的停留在初始的阶段,摆在人们面前的未知领域,总是随着他们知识的增长而无限的延伸着。

快乐永远是短暂的,过度开发的地球反过来也在报复人类;迷信科技万能的轻率之举所造成的人为灾难已是不计其数。你可曾听到,核辐射造就的畸形儿们回荡在广岛上空的哭声;你可曾看到,二战老兵那因病痛折磨而扭曲的面孔!我们不禁要问:究竟谁是胜利者?

地球已不堪重负。仅在二十世纪,全球的热带雨林保有量就减少了百分之五十。许多前所未有的课题摆在了科学界面前,一系列的新名词也走入了人们的生活: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沙尘暴等等。王勃美好的诗句被大自然无情的改写,一时间:朝霞与黄沙齐飞,长天共污水一色。

人类无止尽的想把自己的欲望扩展到更广袤的空间,到头来,却无奈的被大自然逼回到狭窄的空调房子里。痛定思痛,人们终于发现,他们所追求的,正是以往被自己所忽略的。正如在沙漠中寻宝的人最终发现,极普通的水,才是最可宝贵的!他们开始担心,对于后代来说:“蓝蓝的天上白云飘,青青草地马儿跑”,或许只能是一个神话,一个遥远而美丽的梦。

虽说佛教的根本目的是在于济世度人,但其对于世间诸苦的体认,却是无所不包的,即使是面对发生在当今二十一世纪的人们的苦难,仍然不失为一剂良药。所谓治病,不外乎标、本两个方面。所谓标,就是对外部环境的控制和治理;所谓本,则是对内部因素的发掘与修正。从“标”而言,佛法教人“惜福”,我想,就此二字,已经足够了。举个例子:比如垃圾,在上海的环保三年行动计划中,就把垃圾处理,与水环境、汽车尾气、都市绿化,等同列为四大环保课题之一,可见垃圾对于城市环境的危害之大。据统计:美国每人每天制造垃圾32公斤,回收率仅为30%;而法国的人均数是22公斤,回收率为32%;韩国则是1公斤,回收率为38%。可见,垃圾的制造量,并不与科技的发展状况成正比,而是与人的自身素质密切相关。

\

在这方面,巴西的库里地巴市政府,可以说是极有远见的。他们早在六十年代就提出“垃圾不是垃圾”的口号。意思是提请大众爱护环境,鼓励人们自觉的处理垃圾,将其分类回收。提出“混制为垃圾、分制为资源”的环保理念,从而使他们的城市不仅改善了以往污水横流的局面,同时也大大节省了市政开支,并且还从治理垃圾中获得了一份可观的收入。他们制定了三项治理垃圾的基本原则:一、减少丢弃量;二、尽量重复使用;三、循环回收。

以上三项原则,可以说每一项都是从“惜福”两个字所开出的。

记得我刚到广化寺出家的时候,常常听人谈起圆拙老法师,而听的最多的,除了老法师如何的持戒精严之外,就是他老人家“惜福”的生活习惯。记忆最深的,则是老法师如何的爱惜纸张,常常从废弃的旧稿纸中,把空白的部分裁下来,留作回信或写便条用。就这一点来说,太虚大师、弘一大师,还有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都有着同样的习惯。我想,这并不是简单的雷同,这其中,包含着一种对于佛法和人生的洞见。惜福,并非为自己,而是为众生。

试想一下,如果每个人都把惜福的理念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实质上,这是完全可行的,而且也是简便易行的。那么,我们的自然资源至少可以节省三分之一,而地球也将多出三分之一的绿色。就像一则公益广告所说的:

多一片黄沙就多一份忧愁;

\

多一片绿色就多一份希望。

而由此,也可以证明,改变环境的关键,也就是前面所说的“人”,还是要从改造“人”来着手。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无数次的武装冲突,在地球的不同角落上演。战火硝烟下的生灵涂炭,似乎在显示人命的轻贱,与人性的沉沦、自私、好斗,冤冤相报中轮回不已的悲剧。可见,造成这一切恶果的根源,在于人性中贪、瞋、痴的造作。

曾经看过一则小故事,在水族馆,一位妇女指着“食人鱼”对她的女儿说:“孩子,这就是吃人的鱼!”而玻璃对面的“食人鱼”,此时也正在对他的儿子说:“孩子,这就是吃鱼的人啊!”

中国儒家讲“恕”,也就是“推己及人”,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佛教“众生平等”的思想,则将此一善念推广到了人以外的所有众生。由此,我们可以说:佛法才是在新世纪中唯一能真正帮助众生渡过难关的良方。只有借助佛法,提倡“心灵环保”,剔除人们内心的垃圾,才能使现实的世界,趋于我们理想中的共同家园——人间净土。(信息来源:摘自《法音》)

编辑:明蓝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阿弥陀经全文

  • 阿弥陀经注音

  • 阿弥陀经讲解

版权所有:阿弥陀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