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无阿弥陀佛!
尊敬的李木源林长,尊敬的诸位大德法师,诸位居士同修:
今天是我们最后一讲,讨论的题目是《净业三福,变化气质》。三福属于念佛行人修行的助行,三福的提出,是来自《观无量寿佛经》。当韦提希夫人哀请世尊开示往生净土一法,教我思惟,教我正受的请法之后,在未介绍观想方法之前,首先就开显净业三福。第一福叫人天福,又叫世间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福是小乘福: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福是大乘福: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那么,我们要体会这三福的提出是释迦牟尼佛无问自说的,不在韦提希夫人请法的范围。那么,为什么要说出这三福?这是针对未来时代,末法的众生,他的根机没有能够达到闻即信受的水平,心里很散乱,也不可能一下子就能把西方净土依正庄严观想清楚。在这种情况下,对根机钝劣,心散乱的众生,佛是慈悲摄受不舍,所以提供他一个前方便,进入到净宗念佛信心的前方便。所以,就谈到修福的问题。
修福是我们念佛行人重要的修行科目。常常讲是培福载道,福德培植深重,才能运载、安立这个道啊。菩萨的六度,前五度都是修福的范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五度都是修福,第六度才是般若智慧。那么这里面福和慧有一个转化关系。福积得深厚,就能够转化为智慧。对于未来众生,不能马上产生信心,是由于他的智慧缺乏。智慧缺乏,就得要给他提供积累产生智慧的基础。所以我们从中理解释迦牟尼佛开显净业三福的意思。同时,也向我们表达,一个净业行人,虽然指向的是了生脱死的终极出世的本怀,然而,由于净业三福对于我们日常生活知见行为的规范,也令我们能够融摄通途的教法与世间的善法。这三福包含着五乘佛法,人、天、声闻、缘觉、菩萨,能够庄严国土,能够积累往生的资粮。那么,我们现在一条一条来看看,净业三福作为我们日常生活的行为规范,对于自己的道业,对于利益众生,服务社会,庄严国土,都是很不可缺少的。
第一是孝养父母。提出一个“孝”的观念,这个观念正好跟我们中国本土文化非常地吻合。儒家文化特别强调“孝”。你看《论语》,孔子的心法是传承给曾子。曾子在孔子的大弟子里面,是以孝顺著称的。曾子为了孝敬他的父母,宁可放弃高官厚禄。曾子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几个客人。古人都很厚道,要热情招待客人。曾母这时不知所措,很希望自己的儿子赶快回来。古人又没有手机,又没有通讯设备,怎么能够把这个信息传递出去呢?但是曾母有办法。这时候曾母就用牙齿咬自己的中指。这一咬,在山上砍柴的曾子,心口就疼痛一下,他就想肯定是母亲有什么事找他,赶紧回来。果然是母亲要他回来。你看,由于他这种孝心,母子天性相关,都有感应啦,感应!这就是孝,通于神明,光于四海,天经地义的一种做人的准则。做人有孝的基础,他就能够在朝廷是忠臣。孝的扩大,就会“老吾人以及人之老”。所以孝的观念,确实是做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石。
儒家很强调,佛家的圣人也强调。大家读诵的《地藏菩萨本愿经》,号称是佛门的孝经。地藏菩萨的大愿之王,他的最初的这种动力就是孝。他有一世做婆罗门女,知道自己的母亲邪见,讥毁三宝,不信因果,母亲死后去处必然不好。那婆罗门女是个孝女,所以她就把一切财产变卖,去供养佛。当时,是佛的像法时代,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她就供养。这时候,她的那种悲痛,希望佛加持她,让她知道母亲到什么地方去了,要超度她的母亲。这一念的至诚心,感得虚空有一个声音告诉她:我是汝所瞻礼者,过去觉华定自在王如来……汝供养毕,但早返舍,端坐思惟吾之名号,即当知母所生去处。这婆罗门女回家,就开始念佛。念了一昼夜,忽见自身到了海边地狱。无毒鬼王接待了她。这时候,无毒鬼王告诉她,由于她的这种供佛的因缘,尤其是念佛功德,她的母亲已经超度出去了。不仅是她的母亲超度出去了,与她母亲在一起的地狱众生,都出去了。那么这个婆罗门女这时候能够到地狱,她已经证得了念佛三昧了。她不是去地狱受罪,而到地狱看望囚犯,她的身份资格不一样了。她这时候就证得了一种同体。才发现,不仅是这一世的母亲是她的母亲,地狱里面所有的众生,都是自己生生世世的父母啊!她由这一念的这种现量,同体的证悟,才感觉到,哎呀,要把所有的母亲、父母救度出来,要把所有的地狱众生救度出来!所以,才是“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就由这一念孝心的扩大,所发起的大愿。
佛教的孝,除了世间的赡养、承欢之外,尤其要把令父母脱离三界六道轮回,圆证本具的佛性,这个目标,作为大孝的内容。所以,佛教传到中国,能够在中国本土生根开花,它与本土很多文化理念,是很耦合的。从中看到,儒道释三家的文化,这种圣人之心有很多相同的地方。这就像一家医院一样,只是他们开的门诊科类不同。虽然有的开儿科,有的开外科,有的开内科,然而他们治病救人的目标是一致的。
那么,孝养父母到了现在,这应该是优良的中国文化传统美德,然而,却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比较严峻的挑战。现在受那种功利主义文化,自我中心主义文化的影响,现在很多年轻人孝养父母的观念比较淡薄,现在很多父母都感到很失落啊!自己养大的这个子女,跟自己的隔阂感太大。在大陆,很多大学生跟父母很少交流,很少写信。如果他要是写信,就是要钱。但是,父母还是父母的一片痴心,希望知道子女在学校怎么样。可是,如果这个子女不要钱,他就不写信。于是,父母就给他设计一封提供标准选择性回答的信,你最近身体怎么样,是好,还是不好,还是一般,让他打勾。打完勾,给父母寄过来。你看看,在孔子的《论语》里面讲,如果一个做子女的,不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是哪一天,都是不孝啊!那你可以在现在的年轻人中做一个调查,有多少人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啊?!那现在父母要管他的一辈子啊,小时候要管,念大学要管,现在有很多人念完大学,觉得薪水低,他不愿工作,父母用他的养老金来养他,而且还认为父母是应该的呀。
所以,这个孝一定要张扬出来。一个不孝的人,他什么都免谈。孝还是规范自己行为的一个最好的理念。他孝养父母,就必然要想到我做这个事,父母欢喜不欢喜,愿意不愿意。父母都是对子女一片爱心,都希望子女走正路啊。这一念的孝心,也就使他能够规范行为。孝顺父母,孝顺三宝,孝名为戒,孝本身就有戒的意思在里面。
孝养父母,这种文化,我们一定要传承下来。
第二是奉事师长。父母养育了我们的生命,师长教给了我们做人的道德,以及修心养性,法身慧命的栽培,对我们很有恩德,我们要奉事师长。古人对师长,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啊!那种师生之间的感情是非常深厚的,尊师重道,恭恭敬敬。那么到了现在,我们也觉得啊,世风浇漓啊,这种师生关系,在现在的大中小学,已经衰微到了可悲的地步。我原来是做老师的,也是感觉到一年不如一年。在高等院校,一般评判他状态的好坏与否,师生关系是一个很重要的参照系数。现在很多大学的教授,由于受这种市场经济影响,使得这种师生之间的道义感情,这种纽带,越来越淡薄。学生觉得,我是交钱来学知识的,你给我传授知识,我们是一个买卖关系,交易完成了,在大街上,见到面,可以不打招呼。那么,上课的时候,那种恭敬也看不到了啊。我原来在学校的时候,有个老教授,他有一天下课的时候,气呼呼地出来了,一边说着“太不像话了!太不像话了!”我们都知道他有点高血压,赶紧安慰他,不要生气。“有什么事啊?”他说他上课的时候,叫了一个同学起来回答问题。那个学生也没有预习,他就说他不知道。不知道就行了,那你就坐下来。只是说了一句:“下课注意温习功课。”这个学生反而还生气了,他站起来就走,而且走出门的时候,那个门还“咣当”一下。这下就把这个老教授气坏了,以前可从来没有碰到过这种情况。这是一堂必修课,本来是不应该走的,他走了,而且还这样带着好对不起他的样子。本人原来在学校也碰到这种事情。我正在讲儒家文化,怎么改造命运,这时候一个学生站起来,他就走。我说:“你干嘛?”“我不爱听啊!”我说你给我坐回去。然而,他却扬长而去。我那时候也很气啊,好像也是有些发抖。但我那时候不能拍桌子,因为还有很多学生在那里,我就说好好好。事后,等下完课,我让班长把他叫来。我说你今天上课的情况,你这种举止会怎么样,你是不是觉得有错误啊?他说我没有错误。我这个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我很坦率,很真诚啊。你看看,没有起码的那种涵养。事后,我了解到,原来从高中开始,他们就是这个样子,已经形成习惯了。在念高中的时候,想听就听一听,不想听就走。现在很多学校,那些专业课,比较好的课,他也不来听。不来听,有时候,是父母在那里听。所以,我们看到,古人的那种师生关系,到了现在,真的是变得很糟糕。我觉得在佛教里还比较好一点,还有一点尊师重道的样子。
在这个时代,我们尊重师长,选择善知识,尤其要有眼光。比如我们居士去求法,对一切出家的僧众都要平等地恭敬。但是你要去向哪个法师请法,就要有智慧的观照了。七觉分里面,择法觉分放在首位,尤其是选择善知识。在这个末法时候,选择善知识的标准是正知正见,你不要把标准看错了。看到哪个法师知名度最高,钱最多,地位最高,那就是善知识,不一定的。往往这个法师、善知识、弘法人士的水平怎样,是取决于信众水平怎么样。所以,我们看他是否有正知正见,哪怕他身上有一些毛病、缺点,我们看他的正知正见,跟着他学。毛病缺点在这个时代,我们不要用完美的标准尺子去要求师长、善知识,那是不可能有的。在《圆觉经》里面,就谈到过这个问题。《大智度论》有一个比喻,就好像某个人尽管长得不好看,身上也很穿得很褴褛,似乎不怎么样,但是他手上有一个火把,你夜间走在山路上,最重要的是这个火把,不要去计较他长得怎么样,不念其短,火把能照亮你走的路,你就取用他的这个火把嘛。
“不念其短”,而且对师长真的要作如佛想。这个很重要,不是这个善知识需要你把他看得很高,因为你通过对善知识高看一眼,你的恭敬心上来,对你有好处。所以,这个恭敬很重要。侍奉师长里面,“奉”就包含恭敬,有恭敬他才会侍奉。如果他轻慢的话,他是不会去侍奉的。那么,佛在经典当中讲的,对于一个弟子,对师父,对和尚阿阇黎的恭敬,要到什么程度啊?每天要去顶礼。请法的时候,要跪在那里请法。走路的时候,不能踩着师长的影子。而且,回去要退着走。到很远的地方,再恭敬顶礼三拜,再慢慢走。如果和尚阿阇黎在里面没有时间,门关着,不理睬你,你不能随意闯门进来,你要在门口顶礼三拜,右绕三匝,再回去。那么,如果对和尚阿阇黎,你不能说他坏话,如果你说了一句和尚阿阇黎的坏话,都要到地狱里面去,六十小劫,遭受苦报啊。这是《佛说正恭敬经》这本经里讲的。阿难听了后,泪流满面,因为末法的众生不可能有这个恭敬心,恭敬心生不起来。那么,和尚是给你受戒的和尚,剃度受戒的和尚。阿阇黎是什么,只要有一位法师给你讲过一个偈子(四句为一偈),就是你的阿阇黎。你对这个阿阇黎说一句坏话,都会堕到地狱去,那是非常严格的。所以,现在众生确实很难做到。由此,为什么印祖再三讲,有一段话在印祖文钞反复提到:有一分恭敬,则灭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灭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若全无恭敬,虽种远因,其亵慢之罪,有不堪设想者。这种恭敬很重要,然而,现在我们众生烦恼很重,我慢啊,骄慢啊,什么人都不放在眼里。所以,他就很难生起恭敬心。
奉事师长,恭敬师长,对自己有好处。有这么一个公案: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个优婆夷,她信心很好,每半个月要到僧团,请一位比丘师父来家应供。僧团一般就是按照戒腊的次序来派比丘去。哎,有一次,差到一位年老的比丘,这位年老的比丘开始不愿去,但是,这是按照戒腊排下来的,不能不去。他就去了,这位优婆夷给他好吃的供养,用完斋之后,又供养了他衣料。供养完之后,她就去搬了个小凳子,小床,就在旁边,在那里静坐。这是为什么呢?就是意味着,这位比丘得到居士的财供养之后,他要进行法供养啊。这也有个交易行为啊,一般它是一个规矩。但是,这个年老的比丘为什么不敢来呢?因为他不会讲法。但是他一看到这个优婆夷,在那里一坐,他就慌了,自己说不出来。他看到优婆夷在那里,闭上眼睛,他就偷偷地遛了。但是,这个优婆夷她很恭敬,静静地,用恭敬心在听,她坐在那里就在思维:身无常,心无常。思维思维,就证到了初果。证到了初果,这位优婆夷很高兴。今天请到的是位恩师,由于他说法,由于他的加持,让我证到了初果。她就要感谢他,再睁开眼睛一看,这位比丘师父不见了。不见了,她就到寺院去找他。这个老比丘一看这个优婆夷来找他,他心里就更加忐忑不安。你看看,我没有和她讲法,现在,她来找我的麻烦,他就到处躲。这个优婆夷是下定决心,非要找到他不可。最后躲不过去,就勉强出来。这个优婆夷顶礼,至诚感谢恩师。哎呀,这个老比丘听到这个情况,心里生起了惭愧心。你看看,一位优婆夷都证到了初果,自己还这么苦恼,什么都不会。所以,这位比丘也非常精进、努力,过了几个月,这个比丘也证到了初果。所以,这个优婆夷她不是说怎么样怎么样,就是靠恭敬心得到的利益。恭敬心首先是对自己有好处啊。阿弥陀佛大愿里面,就有要求,让他座下的声闻菩萨弟子对佛要有恭敬心,不是阿弥陀佛求这些弟子恭敬,因为恭敬心对弟子修行太有好处了。这是侍奉师长。如果对于不是正知正见的某个善知识,他就不是善知识,是冒充的善知识,你可以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
第三是慈心不杀。不杀生是培植我们的慈悲心。慈悲心是成佛的种子,离开慈悲心,修一切善业,都是魔的事业。那么具体体现在不杀生,因为一切有情识的生命,都有贪生怕死的生命本能。我们今生得到人身,不能以强凌弱,剥夺对方的生命,来滋养自己的身体,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不能去杀生。第二个原因,是一切众生都有如来的智慧德相,都有佛性。虽然,形体跟我们不一样,但是,理体,心性平等无二,尊重它的佛性故,不能吃它,不能杀它。第三,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异类,蜎飞蠕动的众生,鸡羊猪鸭,它生生世世都跟我们互为父母啊,眷属啊,兄弟姊妹啊。由这个孝顺故,我们不能杀他,所以,要素食。佛法传到中国,从梁武帝以来,中国有个良好的传统——素食,就是培养我们慈悲心的。这次来,我也很欣慰地看到我们新加坡人民真是很有善根,很有慈悲心。几百个素食馆啊,这很好啊,很好。所以,我们新加坡能够经济繁荣,社会安宁,跟我们新加坡国民有这一念的慈悲心,是有关系的,把这一念的慈悲心发扬光大,我们的国泰民安、人民安乐就能得到。杀生,它直接得到的就是——战火连绵。要得到和平,一定要在我们的行为当中,不要去剥夺众生的生命。我们剥夺众生的生命,其他的,就会剥夺我们的生命,要慈心不杀。
第四是修十善业。这个十善,是佛门非常重要的行为规范。十善是相对于十恶而言。身三口四意三,身业的三种: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偷盗,就是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别人没有给予我们,我们不能去取它。这个取,包括去偷,去抢,去诈骗,种种的顺手牵羊的方式,这都是不可以的。不邪淫,就是要过一夫一妻的贞洁的生活。这是身业的三种。口业,有四种。
不妄语。妄语,包括大妄语,首先是大妄语。自己修行没有证到某个果位,没有得到三昧,没有开悟。为了得到名闻利养,为了虚荣心,他自己说自己证到了什么,这是大妄语。小妄语,就是日常生活当中心口不一。这个妄语啊,是我们最容易犯的。阿赖耶识这方面的烦恼种子太多。有时候,情不自禁一个假话就冒了出来。有时候假话讲多了,自己都认为是真话,真假不分。
不绮语,就是不要花言巧语。说那些那种很谄媚,很动听的话。花边新闻,齐东野语,动别人的念头,实际上所得到的是想满足自己的一点利益。
不两舌,就是不要挑拨离间。在张三那边说,哎呀,这个李四说了你什么坏话啊,添油加醋地说一通。到了李四那里说,张三说了你什么坏话啊。就这样传来传去,把那个两方面搞得非常仇视对方。这是两舌。
恶口,就是骂人,用非常粗恶的语言骂人。有时候瞋恨心骂人,把人骂得,夏天都像冬天一样严寒、冰冷,终身难忘,恶口啊!你看,有时候,两个泼妇在大街上对骂的时候,那可有好戏唱了。不能恶口啊!
然后,意三,就是不贪,不瞋,不邪见。不贪就是内心清净,不要看到什么就想占为己有,尤其,这个贪实际上就是一个淫欲的心哪。
不瞋,不瞋恨。瞋恨往往是来自于想得到某个东西,忽然由于种种因缘,让自己得不到。于是瞋恨心就上来了,它真是毁灭自己,也毁灭对方。瞋恨心上来恨不得把对方置于死地。有时候,商场就是战场,为了把对手压下去,甚至可以派一个职业杀手,把对方干掉。这些都是瞋恨导致的。
不邪见,就是不要有哪些,比如,人死灯灭啊,没有后世,哪有轮回报应啊,哪有佛法僧的存在呀等等。这些都是邪见的范围。我们都不能犯。
于是,我们这是从消极的层面当中不要去犯。然后,我们这个十善业,还有积极行善的一面。不仅不杀生,而且去放生。现在,各地很注重放生这一点。放生,培植我们的慈悲心。不仅不偷盗,还去布施,把自己的福报,让大家分享啊。不仅不邪淫,而且提倡一种贞洁,一种忠诚。那么,这个口业的四种,不仅不去犯,而且要讲那些让大家欢喜的语言、随喜的语言,爱语啊!这是起码要做到的。在意念当中,一定要清净啊,要用这个清净,有时候比如,对治这个淫欲的心,常常要观想不净啊,首先观想自己的种种不净。我们投生的这个一念种子就不净啊,父母的精血也不干净啊。然后,我们住的地方也不干净啊。然后,我们通体都不干净啊,身上三十六种不净之物,就是一层皮而已啊。什么眼泪、鼻屎、血液、唾液等等。人真的是,把这个一层皮剥开,你再看看,就是一个厕所啊,污秽得很啊。那么,我们还天天把它乔装打扮,好像很美似的。这就像一个花瓶,里面装满了大粪。这个把它口塞住,好像像那么回事。如果这个花瓶嘣的一下,全都是大粪流了出来。行动的厕所啊!如果那个花瓶装着大粪,比人还好点,它扎上口,还没有臭味出来。我们可是,上下九孔都流着臭气,污秽啊。我们早上为什么要刷牙啊,一口臭气啊,再精美的食物,通过我们的口,到我们身体,都变成大小便啊。我们是这样一个制造粪便的机器。那么,为什么?因为构造我们身体的地水火风,本质上就是污秽的。佛说,你纵然用四大海的水来洗身体,哪怕把身体洗成一个微尘,这个微尘都是臭的。我们还要有什么臭美啊。既然我们的身体是污秽的、不干净的,对方也一样的,也是污秽的,也是粪便,那你说还能够爱得要死要活吗?再就想想死亡状态,一死啊,身上的这种细胞的腐烂,像青瘀色,再就像橘皮色啊。然后,这个身体的那个虫,就出来了,钻来钻去。然后,这个皮和肉就慢慢子腐烂啊,离开这个东西。然后,放在旷野里面,那种血肉狼藉。然后,这些豹狼、老虎来吃这个尸体。这个时候,到了这个时候,你还能说她如花似月、楚楚动人、羞花闭月?这种情况,还不如一个猪头啊,猪头到街上还能卖点钱。你这时候,拿一个人头到街上去卖,谁敢要啊?所以我们想一想,这要看清楚啊!来对治这种贪欲的心。所以,这个修行十善,要作为我们行为的规范。
下面就是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是要持戒了。如果前面人天福是世间道德君子行为规范的话,到了持戒,就有点要修出世法了,要修道。这个戒律,就像道宣律祖所说,为道制戒,佛制这个戒,是为了道业。如果这个为道之心没有出来,他就觉得持戒是束缚,很痛苦。只有我们追求生命的最高的道业,才会对我们的这种身心的烦恼进行约束。所以,持戒是为我们解脱的,不是给我们枷锁的,是控制我们烦恼的这一面。然后是解放法身慧命。如果有这一念心,他才会持戒。要么他就觉得,你看我,这个山珍海味吃得多么滋润、多么幸福。你让我吃素,人生的幸福就没有了。这个戒律,它是一门甚深的人性的学问。人心惟危啊,道心惟微呀。我们人的心是很危险的啊,然后,道心是很微弱的,惟精惟一啊,允执厥中啊,我们只有通过修行,归到这个一面来,我们才能够把我们自性的德能显发出来。那么,修行最先,就是要持戒。我们不持戒的话,这种贪瞋痴的三毒烦恼,鼓动身口意的三业,就会造作无量无边的恶业,让我们在六道里面,尤其三恶道里面轮转不休。所以,这个戒,每一条戒的制定,都是对治我们的烦恼的。烦恼贼啊,戒,就是捉贼,把这个烦恼贼捉住。我们怎么能捉得住呢?一定要知道贼在什么地方,我们派遣军队才能把他捉住。如果我们都不知道贼在什么地方,你这个军队派到什么地方去啊。所以,佛通过戒律,每一条戒律,就知道我们烦恼贼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要制不杀生戒?因为我们与生俱来就有以强凌弱,杀害众生生命来滋养自己生命的这种恶劣的本能,这是一个烦恼贼。于是用不杀生来对治,透过不杀生戒,知道我们有什么烦恼。通过不邪淫,知道我们这个淫欲心很重。有时候,邪淫过来,恨不得天下的异性,都跟自己玩一把。就是这样,所以,这个烦恼很重,一定要赶紧把它遮住。如果放逸这样的烦恼,就像洪水泛滥啊,我们的法身慧命全都葬送了。所以,制戒把烦恼贼捉住。
定,有戒才有定,定就把这个烦恼贼绑住,不让它再去危害苗稼。所以,牧牛啊,那个野牛,开始的时候,是到处猛跑,人家的庄稼全都被践踏坏了。所以,开始给安上一个辔头,一个缰绳。等它要随便乱跑的时候,把它拽过来啊。这个戒就起到这样一个作用。我们的烦恼贼要跑,烦恼要动的时候,我们的戒体戒行就开始对境起作用了。这样由戒生定,这个定就把这个烦恼贼给他绑住了。
那么,由这个定,才生智慧。智慧就像一把利剑。为什么智慧文殊师利手上拿着一把剑,那是代表智慧,来把这个烦恼贼杀死。阿罗汉即杀贼的意思,把烦恼贼杀死,断见思惑嘛,证人我空嘛,出离三界,长揖生死。这是戒定慧。
无论是出家人,还是居士,修行佛法的第一步,必须受戒。受戒通过一个授受的仪轨,用他的至诚心,在三宝面前,由和尚证明,从我们自性的清净心面前,引发一种止恶防非的功能。这种功能通过授受三番羯磨之后,它就会形成自动化,就是无作戒体。无作,就是不加造作的戒的体性产生作用。
本人没有出家之前受过菩萨戒,也是半月诵菩萨戒,《梵网经》菩萨戒。其中,有一条戒就是,你受过这个戒,如果你路过道路旁边,你看到那些病人,如果你不去救的话,那要犯轻垢罪的。那么,这样有一天我从学校下课回来,正好碰到一个年老退休的人,他走在人行路上,就那么一下踏空了,摔倒在地上,而且头在下面,身子在那个人行道上面。一看就很痛苦的样子。那么我从远处走过来,看到很多人来来往往,但是没有人停下来。为什么没有人停下来,它有一个社会风气的问题,怕停下来予以帮助惹麻烦。到时候,他的家人或其他人说,是他撞倒的,那不就麻烦啦。所以,我看都没有人停下来,按我的心理,在那时环境之下,我一般也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我也会就那么过去。但是这时候忽然想到《梵网经》里讲的,你如果是在这时候,你不管,你是要犯戒的。哎,这时候,就一下子警觉起来,我就赶紧上去,就帮助他,去扶他。人性都是善的,只要有一个人上去,周围就会有人围过来,因为他怕自己惹麻烦的这个担忧没有了,他就过来了。这时候就来了三四个人,我们就把这个年老的人,抬到公寓楼的传达室里面,把他用被子垫高一点坐着。最后,就问他家里的电话,把他子女找到了。这个老人一下子就非常感激。他说,哎呀,谢谢,你是不是大夫啊?我说我不是大夫。他说,哎呀,我是高血压。当时,多痛苦,我都快昏迷了。你上来就把我扶起来,让我头朝上,我一下子顿然舒服了好多。我想,当时,想到你大概是个大夫。通过这件事,我就感慨到受戒能够在我们内心产生一种力量。如果不受戒,这个事情也和大家一样。受了戒就会警觉自己,应该做什么事情,和不该做什么事情。止持,就是不应该做什么事情你去做了,是犯戒。那么,戒律里面,还有作持。如果你应该做什么事情,而你没有做,也是犯戒。尤其,三聚净戒,菩萨的三聚净戒:断一切恶,无一恶不断;修一切善,无一善不修;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就把戒律最本质的内涵,通过三句话传达出来了。所以,我们每天都要把这三句话提醒自己。我们比丘吃饭,首先吃三小口饭,就是提醒这三句话,吃第一小口饭:断一切恶。第二小口:修一切善。第三小口:度一切众生。然后才吃饭,才吃菜,要提醒自己。
所以这个戒,尤其在这个末法时期,我们的内心烦恼很重,外界的诱惑很多,更是要把持戒的意识提起来。提到什么程度呢?宁可守戒而死,不可破戒而生!把它放在一个超越自己生命的程度,我们才能把这个戒守住啊。因为五欲的诱惑实在太大了。当你想到,我哪怕就为了持戒,结束自己的生命,也就是这一期的生命,我结束了。如果我为了保持这个肉体破了戒,我生生世世的法身慧命,就完全没有了。你好好算这笔账啊。那么,刚学佛的,首先要受持三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这是常住三宝。我们修行想离开三宝的慈悲加佑,想修行成功是不可能的,而且要坚信三宝是常住的。佛是二六时中,用他的六种神通,用他的无量慈悲、平等关注着我们,我们机缘成熟,会不失时机地来救度我们,“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
尤其是在佛灭度之后,佛宝和法宝要靠僧宝来传承。所以,我们要恭敬三宝,要皈依三宝,对一切出家的僧众,要恭敬。我们要皈依僧,这里要注意,不是皈依某个法师。僧是僧伽,僧团,四个比丘以上才构成一个僧团。所以,不要搞得我是皈依某个法师,他是皈依那个法师,这个法师好,那个法师不好。这都是心存分别,不如法。那么,这个僧宝一定要我们大家恭敬、皈依、维护、护持,离开了僧宝,佛法就是一门哲学,一门考古,就会加速佛法衰亡、灭亡的过程。所以,我们要护持好僧团,受持三皈,具足众戒,就是我们根据自己的水平,居士要受五戒,但如果你觉得自己的烦恼很重,五戒,受不下来,你也随分随力,受其中的四戒、三戒、两戒乃至一戒,已受了戒,就得认真奉行,不可轻率破戒。那么,进一步的,有八关斋戒、菩萨戒,出家僧众有沙弥戒,比丘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尼三百八十四条戒。这些戒律,都要我们去奉持。
受持众戒,不犯威仪,是指我们的行住坐卧,四威仪中,为这个持戒做一个方便。那么,威仪当中,主要是安详,常尔一心,正念啊。自己持戒,尤其是比丘持戒,不能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心很散乱。于是,讲话动作都很粗暴,这些都是很难持戒之相。那么,佛陀在世的时候,最不持戒的六群比丘,在我们看来他们好像不持戒,但是他们的威仪都非常好。
佛灭度一百年之后,有一位持戒最精严的比丘,还是位祖师——优波毱多尊者,证得了阿罗汉果,度了很多人。当时,他想去拜访一位比丘尼。这位比丘尼,一百多岁,她曾经见过佛陀,知道佛在世的时候,僧团的情况。那么,就约好时间去。这位比丘尼有一个寺院,她就在门后面,用绳子放一钵油啊。这个时候,优波毱多来,他看到门是虚掩的,就轻轻地推进去。推进去,他不知道门背后有油,这个比丘尼看到也没有吭声。这个时候,就谈起来,优波毱多来就问,佛陀时候僧团持戒的情况。当时,这位比丘尼就说了一句话。据她所知,她也见到了六群比丘,都是不怎么持戒,嘻嘻哈哈的人。然而,六群比丘到比丘尼的地方来,他们进来,是不会掉下一点油,一滴油都不会掉下来。然而,优波毱多进来的时候,却是洒落了一些油。也就是说,那个时代,最不怎么的比丘,也都比一百年后持戒最好的比丘强啊!那是什么威仪啊!
现在,我们就更惭愧了。所以,我们一定要把这个行住坐卧的四威仪,尽我们的能力把它做好。这是小乘福。
大乘福,第一是发菩提心,这是大乘菩萨精神的主要要素。一定要把我们的心量打开,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四宏誓愿啊。这个佛法动经无量劫的修行,就是靠菩提心作为动力机制,令我们在无量劫中的修行,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普度一切众生。菩提心是成佛之因,这个菩提心生起来,是由于有对苦难众生的大悲心,由这个大悲心,生起菩提心,由菩提心修菩萨的六度万行,由菩萨的六度万行最终成就佛的智慧华果。菩提心是不能不发出来的。
第二句话是深信因果。因果,包括世间的因果和出世间的因果。世间的因果就是我们讲的善恶报应,这个善恶报应现在社会上有些人还不相信。不相信是来自于他看到了有些好人没有得到好报,有些坏人还很得志,于是,就觉得这个善恶因果报应好像得不到证明。所以,他心存怀疑,那么他不了解佛教讲的善恶报应,不是短暂的这一期的状态去看,它是要放在三世因果的广阔背景当中去看。我们讲这个报应有一个现报,就是你今生行善,今生得善报,今生造恶,今生得恶报,这些现报是大家看得到的。还有一种是生报,就是你今生的善恶,是在下一生当中得到报应,也就是下一生得到结果。还有一种是后报,下一辈子得不到报应,它是这种行善行恶业力在阿赖耶识里面,它要经过二世、三世、百世,千世乃至百千万劫,这个因缘机会成熟的时候,才得到报应。所以,这个善恶因果报应,是错综复杂的。今生你是个善人,你得到的不好的报应,这个是你前世的不善的因在今生先成熟了。而你今生行善的东西,要到未来的时候成熟才在你身上体现。那么,我们凡夫众生只是看到这一段的状况,对这个因因果果,果果因因错综复杂的东西,他看不清楚,所以,他就不容易相信。
然而因果万有律是真实不虚的,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这个善恶因果也是记录在阿赖耶识档案库中的。华严经讲我们一出生下来就有两种天神伴随着投生,一个叫同名男,一个叫同生女,同名男在左肩记录善行,同生女在右肩记录恶行,记录在我们的阿赖耶识里面,你最见不得人的事情都能记录在案。我们知道,阎罗殿有一面业镜,被审判者的档案内容像胶片一样的,就在这面镜子里显现出来,其一生的善善恶恶行为,是没有遗漏的——显露无遗,那么根据这个来审判,被审判者哪个业力最重,就到哪个道里面去投生。
所以,我们要深信因果,唯有深信这个善恶因果报应,我们才会在内心生起畏惧之心,才会对我们行为有一种约束,有一种规范啊。就能做到慎独,道德自律啊。这个善恶因果报应的理则是一切伦理道德的基础,如果否定了因果律,劝善惩恶就没有理论依据了。既然没有善恶因果报应,既然人死如灯灭,那我为什么不可以像其他人一样,不择手段地得到我五欲的享受呢?所以,历代祖师大德非常强调因果啊!人人信因果,就天下大治、天下太平啊;人人不信因果,就天下大乱啊。如果大家都不信因果,纵然是孔子、孟子、佛菩萨都来到这个世间,都无可奈何啊!不信因果就肆无忌惮,就胡作非为啊,就目空一切啊,没有起码的畏惧感。
学佛的同修们,要传播佛教的善恶因果报应理论,要在我们的修行当中体现因果的法则。一个修行人道行如何,其实跟他是否深信因果有关系。他深信因果,就不敢去犯戒啊,如果他没有什么因果的观念,他受了戒,他也就容易破戒。如果还认为反正破戒也没有关系,破戒很痛快,他不知道下地狱如箭射,他都没有地狱的概念。所以,这都很麻烦。我们从二十世纪打倒孔家店,全盘西化以来,这种因果的观念,受到了很大的挑战。现在,我们需要重建这样的一种因果报应观念。
出世间的因果,通途法门就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断一分烦恼,证一分佛性,其修行的次第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有一个因果的法则在里面。而念佛法门,就不是断一分惑,证一分真,有一分耕耘,得一分收获。它完全是把阿弥陀佛果地上的功德,来作为我们修行的因心,果觉和因心交融在一体,使我们在念佛、带业往生、念不退当中,顿然地超越四十一个阶位,不断烦恼得涅槃分。带业往生的凡夫,往生到西方净土,就是阿鞞跋致,就能够快速成为一生补处菩萨,这就叫妙因妙果,不可思议的因果。也正因为这种不可思议的因果,就使得念佛法门很难使人相信,它是难信之法。难信我们能信,这就是善根,这就是智慧。所以,要深信因果。
第三是读诵大乘。《观经》中,佛为何提出净业行人要读诵大乘经典?因为念佛往生法门就是大乘圆顿之法。有人觉得你念佛求往生,这是自了汉,是小乘的心态,不是大乘菩萨所为,一个大乘菩萨应该要在这个苦难的地方,在娑婆世界生生世世度众生啦,哪能自己求安乐,去离开这个世间呢。对于这个观点,我们要有智慧来辨识。要知道念佛法门求往生的目的是什么,是成佛;成佛的目的是什么,是普度众生。这一念往生成佛度众生的心,就是大乘菩萨的心。
在目前的情况下是不能唱高调的,现在我们是烦恼具足,我们要在这个世间去度众生,那到底是自己去度众生,还是众生把我们度去了?我们要有自知之明啊!就好像我们有缘的亲戚啊,朋友啊,这些众生掉在水里去了。同时有两个人都感觉到,跟自己很有缘分,都想救他们,这两个人都不会游泳,不识水性。有个慈悲心很切的,看到自己有缘的人在水里面挣扎,他自己悲心很切“扑通”一下,他就跳下去去救,殊不知,他自己不会游泳。那个在水里面的人,一看有人来了,就紧紧地把他抓住,这样两个人同归于尽,都沉下去了。那另外一个很有智慧,尽管他很想救他,但是他知道自己救不上来,赶紧去那另外一个地方,撑一条船来救他。既可把水里面的人救上来,自己也不会淹死。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再回来,就是找到一条船啊,这才是智慧呀。所以,龙树菩萨说没有证到无生法忍的菩萨,要在这个五浊恶世度众生,无有是处,不可能的。
净土宗有一位大德,也是律宗的祖师,灵芝元照律师,他在早年,也是发心很大的,认为与其到西方极乐世界莲华中十二大劫不能开放,倒不如在娑婆世界生生世世救度苦难的众生。所以,他对念佛往生不感兴趣。结果在三十一岁的时候得了一场重病,一切治疗也不见效果,神识迷茫啊,不能做主。等到病情康复之后,才突然觉悟自己以前的过失,因此悲泣感伤,内心深深地自我苛责。这次经历让他觉悟了,虽然有救助众生的大心,然而自己的能力不够啊!所以他从那开始,对念佛往生法门就一往情深。教在律宗,行在弥陀。以后三十多年对念佛法门,那是孜孜不倦,成就往生大业。所以念佛往生一法就是大乘行门。
《无量寿经》告诉我们,念佛往生行人不是小乘,是佛的第一弟子。念佛法门是大乘圆顿的行门。这个读诵大乘经典就是我们的解,要把知见建立起来。三福里面讲的读诵大乘方等经典,告诉我们,我们的知解一定要广一些,但是得有个次第。我们提出精中求博,在解门当中,先从净土五经一论和中国净土宗祖师的思想入手,在解门当中建立一个正信正知正见,把信根牢牢地扎根下来,令其产生信心的力量,不受一切其他的见解和法门的动摇。在这种前提之下,我们再扩大,读一些大乘方等经典,比如《楞严经》、《法华经》、《华严经》、《圆觉经》、《金刚经》都可以去读,不能说一个念佛行人什么经都不读。读诵大乘,一切大乘佛法经典都是佛慈悲心里面流露出来智慧灵文,所谓的文字般若,透过文字般若启发我们的观照般若,契证实相般若。行要专一,解要广解,这是善导大师给我们的一个开示。
最后一句是劝进行者。就是我们闻信了念佛法门,知道了念佛的好处,要把这个法门广而告之,要做阿弥陀佛的使者。我们自己这盏内心的信心的明灯点亮,也要令一切众生,这个信心的智慧的火炬点亮,无尽灯,自信教人信,是名报佛恩。我们如何报答佛的恩德,就是宏扬念佛法门,令有缘的众生都能相信念佛法门,都能信愿持名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成就一个众生往生,就等于一个众生成佛啊,这叫真报佛恩啦!这个众生成佛了,他又辗转他方世界去救无量无边的众生了。
劝进行者的方法是很多的,自己啊,通过修行,跟你的家人、同事、朋友,只要能够接受的人,你都可以主动地跟他说一说,或者把有关这方面的经书提供给他啊,这是自己来说。有的时候,你可是提供一个讲经的场所,请这些能够相信念佛法门,有念佛经验的法师来讲,当然有大德居士讲得好,也可以讲一讲。然后,我们能够流通佛书,能够流通有正知见的磁带光盘,念佛机,等等,广而发送啊。这些都属于劝进行者的范围。
现在众生是很苦啊,他在这种生活的忙碌当中,快节奏的市场经济当中,有时候活得很无奈,心里非常空虚啊!每个众生内心,都有一种想离开那种烦恼重重尘缘俗世的心,但往往他没有这个缘分啊。我们要给众生提供这样的缘分,把佛法的甘露,提供给他。他是不是能相信,这要看缘分,不一定我们,跟他一讲,他就相信,这不容易。但是你跟他讲了之后,或者在一个特定的时候,他就试一试了。所以我们,像在生死大海当中,把这个网啊,撒得很开,撒得很开——总能捕几条鱼出来。印祖当年弘法时,印送了几百万册佛书,有人就当着印祖面赞叹:哎呀,印光法师,您印了这么多书,功德无量啊,要度很多众生啊!印祖当时说:你不要这么赞叹啊,我知道这些佛书,一千本发出去,不可能有几个人能看,一万本发出去,也大概只有三五个人会相信,但相信之后还要真修实干的那都是很少的,寥寥无几,比例不高的。所以,我们印了很多经书,发放了很多磁带,你看看,他会整整齐齐,崭崭新新地放在书柜上,他不看啦,作为摆设。人家来了,哎,你看他,他有很多佛书,他也觉得比较有点品味。实际上,他有时候看看,他喜欢听点磁带,搞点机锋转语,有时候等他在餐桌上,或者同学聚会的时候,能够说一说,觉得自己很高雅。真把佛法马上落实在自己行为当中,真修实干的人,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求生净土,这种一往情深的人,很难得啊。偶尔能碰到几个,则是人中芬陀利华,那真是人种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希有人,人种最胜人啦!善导大师这样赞叹,是真实不虚的。所以很多人学佛,为了一种娱乐的心情啊。但,尽管如此,我们也要接引他。他一开始可能带着漫不经心,想了解一下或者充实一下自己的生活,对生活做点点缀,也没有关系。只要他跟念佛法门结上缘分,这句六字洪名打到他的内心去,像金刚种子,它永远不会消失。在某个时候,被一种苦难或者某一种机缘,就把这种子激发出来了,他就开始真修实干了,也有这个现象啊。
在北京的时候,有一位同修,他在单位上就他自己念佛,他一天能念二三万佛号。他在报社工作,碰到其他人,也告诉他们多念佛啊。甚至他常给那些人发个念珠,反正你念不念没关系,带个念珠做个装饰嘛。碰到问题的时候,碰到苦难的时候,你念佛能帮助你,他就常常把这个理念灌输过去。哎,过了几个月,果然有一位女同事,打电话说,哎呀,我非常感谢你啊,你救了我啊。那这个女同胞是怎么了?她是正在谈恋爱,她跟那个男朋友啊,在谈的过程当中,觉得不合适,就想跟那个男的提出分手,但这个男的不答应啊,他进入角色了。所以,有一天,那个男的约她到公园来谈话,她也就准备在公园里把话跟他说明白,以后就不要来往了。这时候一来,她刚坐下,这个男的突然走到她后边,恶狠狠地说:今天你不答应我,我就把你杀了。他拿把刀出来,拿把刀,哎,这个女的碰到这种情况,心里很害怕啊,这个要动真格的,要有生命危险。这个时候突然想到,碰到危难的时候就念佛吧,哎,这时候她从容不迫,从手腕上把这个念珠拿下来,就开始“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你要砍就让你砍吧”,“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时候她很专心地念啦,一心系念啦。死亡就在面前了,阿弥陀佛,也不知道念了多长时间,回过神来还是比较正常啊,没有出现什么事啊。她回头一看,没有人啦,没有人,哎呀,她一下子感觉到虎口逃生,那就回家了。回家第二天,她的原来男朋友给她打电话,打电话是向她表示道歉啊。他说我当时失去理智啊,那时候在你后面,不知道你念什么声音,我忽然感觉到自己很惭愧啊,不能这样干,我就悄悄地溜了。念佛管用啊!因为念佛,这里是一个什么呢,阿弥陀佛愿力在起作用,这个名号当中有光明,这个光明一旦出来的话,能够使一切众生身心柔软,他这个杀心就在这种名号光明当中消失了,恢复了理智。
所以,我们把这个信息传达出去,可能他当时不念,忽然碰到了一个事情,他猛地想到,因为别无选择嘛,在这时候,你打又打不过对方,逃又逃不掉,那就念佛嘛,念佛等死嘛,能够念佛等死就死里逃生嘛,是这么样一个关系啊。总而言之,应该劝进行者。
我们透过这三福来看,佛法是非常圆融的,它能够把世间的善法融合进来,把大乘佛法修福范围的内容整合起来。如果我们一个念佛行人,能够把这个净业三福作为我们行为的准则,他在世间就是一个道德君子啊。他在任何的岗位上,任何的环境都是受欢迎的人。现在我们讲人间净土,人间佛教,这个净业三福做得好,奉行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它当下就庄严了佛土,使这个社会,道德风气上升了,就庄严了我们这个刹土,使这个人间佛教能够真正地实施。当然,我们对人间净土这个概念,有些团体啊,有些法师在提倡,我们也随喜赞叹,但有时候话也不要说得太过了。因为我们要看到,尽我们最大的能力,我们既能够生活在这个地球上,我们净化这个地球,我们善化这个地球,提升这个地球,也是我们念佛行人的责任,尽我们的能力去做。我们持戒修十善业,本身实际上是在做这件事情,但是同时看到众生的共业所感,想在这个人间建立一个像西方极乐世界那样的净土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圣言量告诉我们,佛灭度之后,这个五恶、五痛、五烧是愈演愈烈,人民谄伪,每况愈下。这个世间是每况愈下,三界火宅,这个世间很难建构净土。正因为这个世间不能有净土的产生,才有西方极乐世界净土的产生,让我们迁移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这个观念,我们作为念佛行人,我们要听佛的话,佛让我们往生,我们不能说,我要在这待着,我要在这里建立净土,我要在这行大乘菩萨道,我要生生世世童贞出家,广度众生,那你不是跟佛在抬杠嘛?啊?所以我们要做老实人啊,老实听话,佛让我们到哪里去,我们就到哪里去,佛让我们不干什么就不干什么。有时候可能不理解,理解了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才老实下来。
我们凡夫的知见都是迷惑颠倒的,在这个世间,你要度众生,发心是很好,烦恼很重啊。就好像这一大块很厚的冰,我们手上一小杯的热水想把这个冰融化,你浇过去,好像这一小块融化了一点,谁知道,过了一会,反而这个冰结得更高了。我们能起什么作用?现在我们尽管在这里弘法也好,想发点心,但是人家一看,你这个人,又没有智慧,又没有福德,又没有神通,就对我们很难产生信心。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是一个有教无果的时代啊。你看古人,那些高僧大德,你说你不相信吧,拿个水过来,持点咒,这个莲华出来了,再弄一弄,一条龙就出来了,再祈祷七天,这个盘子里面一颗舍利子出来了。如果别人叫我们这么做,我们怎么办?康僧会当时跟孙权就打赌啊,孙权不相信说,七天如果不能出现舍利,那就要砍头的。如果出现了舍利,就给你建寺院了。他们这些古来的三藏法师,有些证果的圣人,他在中土弘扬的时候,他真有点神通感应出来。所以,在这个时代,我们怎么办?劝进行者,要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去做,做阿弥陀佛的使者,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来转达,做宣传员,这总可以嘛!
净业三福,能够庄严这个世间,能够对人间佛教有所贡献。同时我们以信愿持名,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心,把自己的心安顿在六字洪名上,安顿在阿弥陀佛的慈悲愿海上,这一生一定要成就往生极乐世界这桩大事因缘!这就要往相回向,一切所修行的福德、功德,诵经念佛的功德,全都回向往生,而且心量扩大,与法界众生一起往生;往生之后不是在那里享福的,一定要想着这个世间还有很多苦难的众生,一定要还相回向,还要回来啊,回到生死之海,烦恼稠林里面救度苦难的众生。但你只要去了西方极乐世界,回来就能披上了弘誓的盔甲,就不会再堕落,代佛弘法,就有福德智慧,令法界一切众生同往西方。我们把这个心发起来,诸佛如来欢喜,增上我们往生的品位。
这次来新加坡跟大家共同讨论了信愿行三资粮,这七天以来,一方面跟同修共同讨论,另一方面,我也参观了新加坡很多很好的地方。本人受到很多的教育,特别是新加坡居士林大家做义工,以菩萨的精神,从事社会慈善事业,为了佛教,大家都是这样的发心,同心同德,在李木源林长的带领之下,在新加坡国内都有很好的表范。而且新加坡居士林很多弘法的事情,在我们中国信众当中,都有很崇高的声望,这都跟诸位大德的这种共同努力是分不开的。那么,我们东林寺也欢迎在座的新加坡居士林的居士有时间,到我们东林寺去,参访,共同来修行佛法。今天,我们在这里讨论佛法的因缘非常难得啊!如果我们依照佛陀的教示,信愿持名,那么未来的时候,我们都能够到西方极乐世界重逢!谢谢大家,南无阿弥陀佛!
版权所有:阿弥陀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