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结缘网

净土所有依报正报,皆是本觉妙明

发布时间:2019-11-05 09:55:19作者:阿弥陀经结缘网

净土所有依报正报,皆是本觉妙明

\

群典者,引诸经论以证明,言非臆见也。详如义理部类二门,及后经文中辩。消归自己者,明不专事相,究其归著,悉皆消化融会,归于我之本性。良由世出世间,无一法出于心外。净土所有依报正报,一一皆是本觉妙明。譬之瓶环钗钏,器器唯金。溪涧江河,流流入海。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也。

《佛说阿弥陀经疏钞》

这里莲池大师谈到作《疏钞》是;博综群典,就是非常广博地综合了很多的经典、经论,来证明净土法门不可思议的功德。

引经据典,说明莲池大师作《疏钞》的立意、观点,不是师心自用,不是他自己想像出来的,而完全是从经典当中流现出来的。因为净土法门全体都是佛果地上的境界,绝对不能在凡夫层面去理解,一定要以圣言量作为证明的依据。

在;十门开启的第三门;义理深广、第七门;部类差别这两门里,莲池大师已经详细地引用大乘经论,来表达《佛说阿弥陀经》深广的义理,言之有据,并且在后面具体对经文文句的展开中都会有辨释,这是;博综群典。最后要;消归自己,就是表明净土法门不仅仅是谈事相,其实当下就是我们的自性本源。

有很多人乍一看《佛说阿弥陀经》《佛说无量寿经》,觉得净土法门比较浅,以为黄金为地、七重行树、七宝池、八功德水、楼阁等只是谈事相的,殊不知这事相当下就有深邃理性和心性本体在里面,所以我们一定要探究事相的本源。

探究本源性的东西,就是回归自性。自性是玄妙的,不是事相,又不离于事相,这就是本性玄妙之谈——谈玄。就好像我们前面讨论;通序大意,首先就是阐明自性(自性是很难谈的,但难谈也必须去谈),是由于世间和出世间一切法,都是我们自性本具,没有一法出于我们介尔一念心性之外。

\

建立这样的基本认知,极乐世界的七宝池、八功德水、宝树、楼阁等所有种种依报庄严,佛、菩萨、声闻等正报庄严,都不在我们心外,都是我们真如本觉妙明之心所显现。就好像金瓶、金环、金钗、金钏等不同器具,虽然在事相上表现为不同的东西,但其实材质都一样,都是黄金打造出来的。如果将它们放在熔炉里,这些瓶、环、钗、钏就熔化了,就是平等一相的黄金了;但经过打造,又有瓶、环、钗、钏这样的差别之相了。事相和理体是这么一个关系。这是第一个比喻。

再一个比喻就是一切山溪、江河、湖泊,它们都要奔流入海,到了大海就等同一味,都是海水。但这些海水的来源却是不同的水流,有种种的差别之相。

这就是;溪涧江河,流流入海。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也。这句话也常常用来表达净土法门跟其他法门的关系。;法界就是一真法界,就是我们的本觉妙明,就是《大乘起信论》讲的;一心二门中的;心真如门。

;心真如门指的是理性,;心生灭门指的是缘起事相,一心二门。这个;流,有流出的意思,就是如果一念不觉,无明妄动生三细,就从平等一相的一真法界,真如本觉之心变成了无明。

无明有三种相:无明业相、无明转相、无明现相。这就是;一念无明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就是从一真法界流现出了智相、相续相、执取相、计名字相、起业相、业系苦相等身心器界种种差别的境界。

差别的境界是森罗万象了,我们就在森罗的万象中迷失了自己。殊不知这森罗的万象都是从平等的一真法界所流出来的。知道这个,我们修行就要还归此法界,就还转。我们就要从六粗境界的消泯、三细境界的转变来做起。这一切都是由于有念头,所以我们最终要对治念头。

无论是参禅还是念佛,开始时有能念所念、能参所参,最后就是能所一如,和念脱落,漆桶打破,到了无念的状态。

要知道一切境界之相皆依念头而建立,离开念头就没有一切境界之相。;虚空粉碎,大地平沉,梦中的六道没有了。没有了这些境界之相,我们就回归到了一真法界。

同时我们要知道,这种种的境界之相都是从一真法界妙明本觉中流现出来的,那么也要能当体从现象看到它的本体,一切境界之相全都是妙明本觉自性。我们常常会谈到;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要了解这句话的意思。

我们念佛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还归此法界,如果还在这里滞留,从这个一真法界又流到了很远的地方,这就是;舍父逃逸,远走他乡了。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阿弥陀经全文

  • 阿弥陀经注音

  • 阿弥陀经讲解

版权所有:阿弥陀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