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编 净土资粮----行门一、名号功德以名号度众生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亦以大悲心,利益诸群品。 ——《佛说无量寿经》【译文】我若成就无上正觉,建立名号为无量寿。一切众生闻信此名号,全都来生我刹土中。具有如佛一样的金色身,三十二妙相悉皆圆满。也以如佛的大悲心,利益法界所有众生。【按】
阿弥陀佛因地考察他方世界众生的种种根机,为实施平等普度一切众生的宏愿,思惟五劫,最后设施名号度众生的妙法。我等净业行人当仰体弥陀的善巧方便心,老实专持名号,成办
往生大事。
佛号即真实智慧无为法身观察庄严佛土功德成就,庄严佛功德成就,庄严菩萨功德成就。此三种成就,愿心庄严,应知。略说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谓清净句。清净句者,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天亲菩萨《往生论》【译文】正念观察庄严西方
极乐世界的功德成就(十七种),正念观察庄严阿弥陀佛的功德成就(八种),正念观察庄严
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等诸菩萨圣众的功德成就(四种)。这三类二十九种庄严成就,悉是由阿弥陀佛的清净愿心所庄严的,应当知道。概略地说这种种庄严成就(一切法)入到一法句中。这一法句即是清净句。这一清净句,即是真实智慧(无量光)无为法身(无量寿)。【按】弥陀名号即是实相法身,极乐庄严亦即菩提涅槃。全体是事事无碍法界。菩萨祖师处处拈示,我等行人宜默契于心,拳拳服膺,庶不负佛祖之婆心苦口。
佛号如摩尼珠譬如摩尼珠,置之浊水,水即清净。若人虽有无量生死之罪浊,闻彼阿弥陀如来至极无生清净宝珠名号,投之浊心,念念之中,罪灭心净,即得往生。又,是摩尼珠,以玄黄币裹,投之于水,水即玄黄(1),一如物色。彼清净佛土,有阿弥陀如来无上宝珠,以无量庄严功德成就帛裹,投之于所往生者心水,岂不能转生见为无生智(2)乎!又如冰上燃火,火猛则冰解,冰解则火灭。彼下品人,虽不知法性无生,但以称佛名力,作往生意,愿生彼土。彼土是无生界,见生之火,自然而灭。 ——昙鸾《往生论注》【注释】(1)玄黄币(bì):通帛,古人通常用作相互赠送的丝织物。(2)无生智:此指大乘菩萨证无生之理的智慧。【译文】譬如以摩尼宝珠放置在浑浊的水中,浑浊的水即时得以清净。若人虽有无量生死罪业浊染,闻信阿弥陀如来至极无生,至极清净,至极如意宝珠之名号,以此名号投之于凡夫浊染心中,凡夫于称念佛名之中,多劫重罪即能消灭,心得清净,即得往生极乐国土。又,这颗摩尼宝珠,若以深黄色的丝帛包裹,投放于水中,水也随之变作深黄色,如所裹的丝帛颜色一样。那个极乐清净国土,有阿弥陀如来无上摩尼宝珠,并裹之以无量功德庄严成就的丝帛,以此名号宝珠投之于所往生者的心水中,岂不能转凡夫生灭见为无生智!又譬如在冰上燃火,火势猛烈,冰就自然会融解,冰融解火就自然会熄灭。那些下品往生的人,虽然不能了知法性无生,只是以称念佛名之力,作往生想,愿乐往生彼土。彼极乐国土乃是无生的一真法界,念佛人生到彼土,则生灭见之火自然熄灭。
持名即修止观奢摩他云止者,今有三义:一者一心专念阿弥陀如来,愿生彼土。此如来名号,乃彼国土名号,能止一切恶。二者彼安乐土,过三界道。若人一生彼国,自然止身口意恶。三者阿弥陀如来正觉住持力,自然止求声闻、辟支佛心。此三种止,从如来如实功德生。毗婆舍那云观者,亦有二义:一者在此作想,观彼三种庄严功德。此功德如实故,修行者亦得如实功德。如实功德者,决定得生彼土。二者一得生彼净土,即见阿弥陀佛,未证净心菩萨,毕竟得证平等法身,与净心菩萨,与上地菩萨,毕竟同得寂灭平等。——昙鸾《往生论注》【译文】奢摩他,梵语,意谓止,这个止有三层含义:其一,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圣号,愿意往生彼安养刹土。此阿弥陀如来名号乃至彼极乐国土名号,能止身口意一切恶。其二,彼安乐净土,超胜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若人一经往生彼国,自然止断身口意三业之恶。其三,阿弥陀如来无上正觉住持之力,自然止息诸往生者求声闻、辟支佛的下劣心。以上三种止,都是从阿弥陀如来真如实相的功德中生出来的。毗婆舍那,梵语,意谓观,这个观也有两层含义:其一,净业行人在此土作观想,观察彼极乐国三种庄严功德(国土庄严功德、阿弥陀佛庄严功德、彼诸菩萨庄严功德)。这三种功德当体即是真如实相故,净业行人也能获得真如实相的功德。获如实功德者,决定能生彼极乐国土。其二,行人一得生到彼极乐净土,就能华开见阿弥陀佛,于时未能证到清净心菩萨,或当下或最终必定证平等法身(八地菩萨所证),与诸清净心菩萨,与八地以上菩萨,毕竟同得寂灭平等(圆成佛果)。【按】古云:不修止观,即是
佛教的衰相。而信愿持名,即是修大乘圆顿止观,定慧等持,最终圆成无量光寿之佛果,吾人敢不勉旃。
念佛十种功德若人受持一佛名号者,现世当获十种功德利益:一、昼夜常得诸天大力神将并诸眷属隐形守护。二、常得二十五大菩萨,如观世音等,及一切菩萨,常随守护。三、常为诸佛昼夜护念,阿弥陀佛常放光明摄受此人。四、一切饿鬼,若夜叉、罗刹,皆不能害;一切毒蛇毒龙,悉不能害。五、一切火难、水难、冤贼、刀箭、牢狱、杻械、横死、枉死,悉皆不受。六、先所作罪,皆悉消灭,所杀免命,彼蒙解脱,更无执对。七、夜梦正直,或复梦见阿弥陀佛胜妙色身。八、心常欢喜,颜色光泽,气力充盛,所作吉利。九、常为一切世间人民恭敬供养礼拜,犹如敬佛。十、命终之时,心无怖畏,正念现前,得见阿弥陀佛及诸菩萨圣众,手执金台,接引往生西方净土,尽未来际,受胜妙乐。——永明《万善同归集》【译文】
若有人受持阿弥陀佛名号,现世就当获得十种功德利益:一、日夜恒常得到诸天大力神将及其眷属隐形守护。二、恒常得到二十五位大菩萨如观世音等以及其他一切菩萨恒常随形守护。三、恒常为十方诸佛日夜保护怜念,阿弥陀佛常放光明,摄受此念佛人。四、一切饿鬼、若夜叉、罗刹等都不能伤害,一切毒蛇、毒龙等都不能伤害。五、一切水难、火难、冤家盗贼、刀箭、牢狱、枷锁、横死、枉死,全都不会遭受。六、以前所造作的罪业,全都消灭,所造的杀业,免除命债,因为被杀者承蒙杀者的修行功德回向获得解脱,不再有纠缠讨命之事。七、晚上做梦都是正直的好梦,或者又梦见阿弥陀佛殊胜美妙的色身。八、心中恒常欢喜,脸色光润,气力充足旺盛,所作的事情悉皆吉利。九、常能得到一切世间的人民恭敬、供养、礼拜,如同恭敬佛一样。十、寿命终结之时,心中没有恐怖畏惧,佛号正念现前,能够见到阿弥陀佛以及诸位菩萨圣众,手执金刚莲台,接引往生西方净土,于彼土尽未来际,恒享殊胜美妙之快乐。
持名即持心 心本无念,念起即乖。而众生无始以来,妄想惯习,未易卒遣。今教念佛,是乃以毒攻毒,用兵止兵。而念佛一法,复有多门。今此持名,是为径路之中径而又径。因佛有无量德,今但四字名号足以该之。以弥陀即是全体一心,心包众德,常乐我净(1)、本觉始觉(2)、真如佛性、菩提涅槃,百千万名,皆此一名摄无不尽。众生学佛,亦有无量行法,今但持名一法足以该之。以持名即是持此一心,心该百行,四谛六度,乃至八万四千恒沙微尘一切法门,摄无不尽。——莲池《弥陀疏钞》【注释】(1)常乐我净:涅槃的四种功德。 (2)本觉始觉:本觉指一切众生本来就有的觉性。始觉谓今始觉悟。始觉修行至究竟,即成佛。【译文】真心本自无念,念头生起即是乖违清净自性。然而众生无始劫以来,妄想习气,不容易马上遣除。如今教导众生念佛,乃是以毒攻毒,用兵止兵。而念佛一法,又有多种。如今这个持名念佛的法门,是修行捷径中快捷而又快捷的法门。因为阿弥陀佛有无量的功德,现今只以阿弥陀佛四字名号足以该摄。由于阿弥陀佛即是全体一心(无量光寿),心性包容一切德能,诸如涅槃的常乐我净、本觉始觉、真如佛性、菩提涅槃等,百千万自性功德之名,皆此阿弥陀佛一名摄无不尽。众生学佛也有无量的修行方法,现在只要持名念佛一法足以该括一切行门。由于持佛名号即是持此一心,心性该摄百行,四谛(苦集灭道)、六度(
布施乃至般若),乃至八万四千恒沙及微尘一切法门,悉于此弥陀名号中摄无不尽。【按】阿弥陀佛名号乃一大时教之总持,所谓六字大经王。执持名号,当下圆明。无余无欠,至顿至圆,难议难思。
方便中第一方便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最易,故释迦慈尊,无问自说,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可谓方便中第一方便(行经),了义中无上了义(教经),圆顿中最极圆顿(理教)。故云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也。 ——蕅益《阿弥陀经要解》【译文】持名念佛一法,摄收的根机最广泛(上至等觉菩萨,下至悠悠凡夫),下手修持最容易(只要持佛名号),所以慈悲的释迦牟尼佛,不等弟子启问而自己主动宣说,特地向智慧第一的大弟子舍利弗拈出。
净土法门可以说是方便中第一方便(行经),了义中无上了义(教经),圆顿中最极圆顿(理教)。所以古德说,清水珠投入浑浊的水中,浑浊的水不得不清澄;佛名号投入散乱的心里,散乱的心不得不转为佛心。
佛号皆本众生建立当知光寿名号,皆本众生建立。以生佛平等,能令持名者,光明寿命同佛无异也。当知离却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何处有阿弥陀佛名号?而离却阿弥陀佛名号,何由彻证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愿深思之!愿深思之! ——蕅益《阿弥陀经要解》【译文】应当知道,无量光寿的名号,皆本着众生现前一念心性而建立。由于众生心与佛心同一体性,平等无二故,能令持名念佛的众生,获得与阿弥陀佛同等的光明与寿命。应当知道,离却众生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哪里还会有阿弥陀佛名号的建立?而离却阿弥陀佛名号,又怎么能彻证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愿深思之!愿深思之!【按】弥陀名号与吾人现前一念心性,同构对立,相资互成。同体法性,妙感难思。
念佛具足六度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复起贪瞋痴,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真能念佛,不复妄想驰逐,即大
禅定;真能念佛,不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试自简点,若身心世界犹未放下,贪瞋痴念犹自现起,是非人我犹自挂怀,间断夹杂犹未除尽,妄想驰逐犹未永灭,种种他歧犹能惑志,便不为真念佛也。——蕅益《蕅益大师全集》【译文】真能念佛,放下身体、妄心与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再生起贪瞋痴三毒烦恼,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计较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没有间断与夹杂,即大精进;真能念佛,不再以妄想心驰逐五尘欲境,即大
禅定;真能念佛,不被其他修行法门所迷惑,即大智慧。请常自检查自己:设若幻妄身心及世界犹然未曾放下,贪瞋痴的念头犹然自起现行,是非人我犹然挂在心怀,念佛间断与夹杂犹未能遣除干净,妄想驰逐外境犹未能永远灭除,种种其他法门犹能迷惑心志,便不为真念佛了。
持名乃入道之玄门切不可谓持名一法浅近,舍之而修观像、观想、实相等法。夫四种念佛,唯持名最为契机。持至一心不乱,实相妙理,全体显露;西方妙境,彻底圆彰。即持名而亲证实相,不作观而彻见西方。持名一法,乃入道之玄门,成佛之捷径。今人教理观法皆不了明,若修观想、实相,或至著魔,弄巧成拙,求升反坠。宜修易行之行,自感至妙之果矣。——
印光《
印光法师文钞》【译文】切不可认为持名念佛一法浅近,舍此持名念佛而修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等法。这四种念佛中,唯有持名念佛最契众生的根机。持名达到一心不乱,那么实相妙理,全体显露;西方奇妙之境,彻底圆满彰现。即持名而亲证实相理体,不作观想而彻见西方净境。持名念佛一法,乃是契入佛道的玄门、成就佛果的捷径。今人对教理和观法都不明了,倘若率尔修观想念佛、实相念佛,或会著魔,弄巧成拙,求超升反倒坠落。应当修持易行的持名之行门,自然会
感应至妙的道果。
二、念佛方法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1)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2),斯为第一。 ——《大佛顶首楞严经》【注释】(1)同伦:伦,相等意。谓志同道合者。 (2)三摩地:意谓等持。离开掉举为等,心不散乱为持。【译文】大势至法王子,与五十二位同行同志诸菩萨,即从座席而起,稽首顶礼佛足后,向世尊禀白:“我回忆往昔旷大久远恒河沙劫前,有一尊佛出兴于世,号无量光佛。共有十二尊如来在此一劫中相继出兴于世。最后一尊佛,名为超日月光如来。彼超日月光佛传授我念佛三昧的修持方法。譬如亲友二人,一方专心恒常地忆念对方,一人专门忘怀对方。这样二人,若对面相逢,专心忆念者了知,而专门忘怀者不识。专心忆念者可看见那人,而专门忘怀者浑然不见。如果专门忘怀者一念回光,也起心忆念亲友,那么二人互相忆念,立时得以沟通互应。如此互相忆念一天天加深,今生或能相见,乃至他生尽未来际,都能如同形体与影子一样,不相乖违离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就如同慈母忆念儿子。倘若儿子背弃母亲而逃跑,慈母纵然恒常忆念,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倘若浪子一念幡然醒悟,也来忆念慈母,如同慈母忆念他一样,这样母子天性相关,经历多劫也不会违背疏远。若众生心中忆佛念佛,或现世或当来,必定能见到阿弥陀佛,离佛不再遥远。念佛法门无须借助观想、参究等方便,一门深入,自然心开意解。好比从事染香工作的人,身体服装自然熏染香气。托彼名号,自然显发行人自性本具的戒定真香与智慧光明,这就叫做香光庄严。我自己在因地修行时,以念佛心,契入无生法忍。而今在此娑婆世界,专门摄取念佛人回归净土。世尊敕问契入圆通的方法,我对各种修行方法并无分别选择,只是把眼耳鼻舌意六根都统摄于佛号,令佛号的净念相继不断,获得定慧等持之三摩地,这念佛一法最为第一。【按】势至圆通章是为念佛最妙开示,以如子忆母的心态执持名号,都摄六根,念念相摄,便可获致现前当来必定见佛的效用。楞严经二十五圆通中,观音耳根圆通被明选,势至根大圆通被暗选,二者互为表里,相得益彰。
持名为往生正因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佛说阿弥陀经》【译文】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的名号,就坚持念起阿弥陀佛来,或是一日,或是二日,或是三日,或是四日,或是五日,或是六日,或是七日,念到一个心专门在佛号上,不夹杂丝毫的别种念头,那个念佛的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许多菩萨,都显现在他的面前来了。这个人命终的时候,蒙佛力慈悲加,不会颠倒迷惑,立刻就能够往生到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去。【按】信愿持名,若一日乃至若七日,一心愿往生,悉能蒙佛愿力带业往生。打佛七即依此经文而施设。
昼夜持名,必得往生至要当斋戒一心清净,昼夜常念,欲往生无量清净佛国,十日十夜不断绝,我皆慈愍之,悉令生无量清净佛国。殊使不能尔,自思惟熟计,欲度脱身者,下当绝念去忧,勿念家事,莫与女人同床,自端正身心,断爱欲,一心斋戒清净,至意念无量清净佛国,一日一夜不断绝者,寿终皆得往生其国。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译文】最切要的是应当受持八关斋戒,一心清净,昼夜常念弥陀圣号,想要往生极乐佛国,十日十夜不间断念佛,我都慈悲怜念这念佛人,全让他们生到极乐刹土。假使有人做不到如此十日十夜念佛,就当认真思惟反省,想要度脱生死轮回者,最低限度要做到杜绝世俗的杂念,去除忧患,不要挂念家事,不要与女人同床,应当自己端身诚意,断绝爱欲,一心斋戒清净,至诚忆念极乐世界,一日一夜不断绝者,寿终都能往生安乐刹土。【按】依照此段经文,东林寺每月组织一次昼夜24小时经行念佛,效果良佳。此乃获得往生左券之行法,伏冀净业行人力行之。
高声念佛之十种功德高声念佛诵经,有十种功德:一、能排睡眠;二、天魔惊怖;三、声遍十方;四、三途息苦;五、外声不入;六、令心不散;七、勇猛精进;八、诸佛欢喜;九、三昧现前;十、生于净土。——《业报差别经》【译文】高声念佛诵经,有十种功德:一、能够排遣睡眠;二、天魔惊惶怖畏;三、音声遍及十方;四、三途(血途、刀途、火途)止息苦厄;五、外面的音声不会进入;六、令心不散乱;七、勇猛精进;八、一切佛闻声欢喜;九、正定正受现前;十、成就往生净土。
五念法门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门行成就,毕竟得生安乐国土,见彼阿弥陀佛。何等五念门?一者礼拜门,二者赞叹门,三者作愿门,四者观察门,五者回向门。云何礼拜?身业礼拜阿弥陀如来应正遍知,为生彼国意故。云何赞叹?口业赞叹,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
实修行相应故。云何作愿?心常作愿,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国土,欲如
实修行奢摩他故。云何观察?智慧观察,正念观彼,欲如实修行毗婆舍那故。彼观察有三种。何等三种?一者观察彼佛国土庄严功德,二者观察阿弥陀佛庄严功德,三者观察彼诸菩萨庄严功德。云何回向?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心常作愿回向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菩萨入四种门,自利行成就,应知。菩萨出第五门,回向利益他行成就,应知。菩萨如是修五门行,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天亲菩萨《往生论》【译文】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修习五念门行成就,毕竟得生安乐国土,见彼阿弥陀佛。何为五念门呢?第一礼拜门,第二赞叹门,第三作愿门,第四观察门,第五回向门。什么叫礼拜门呢?身业礼拜阿弥陀如来、应供、正遍知,为求往生阿弥陀佛国故。什么叫赞叹门呢?口业赞叹,称念阿弥陀佛名号,显发阿弥陀佛的光明智慧之相,彰显无量光寿之义蕴,意欲如实相修行,与阿弥陀佛的愿力相应故。什么叫作愿门呢?心中常发愿往生,一心专念佛名,毕竟得生彼安乐国土,为了如实修行奢摩他(止)故。什么叫观察门呢?正念观察西方极乐世界,意欲如实修行毗婆舍那(观)故。观察的境缘有三种。是哪三种呢?一者观察极乐国土庄严功德,二者观察阿弥陀佛庄严功德,三者观察彼诸菩萨圣众的庄严功德。什么叫作回向门呢?不舍弃一切苦恼众生,内心经常发愿,将功德回向一切众生同登极乐为首,由此得以成就大悲心。菩萨入前四种行门,得以成就自己往生的利益,应知。菩萨出到第五回向门,回向利益他人往生成就,应知。菩萨这样修习五门行,自利利他,便能疾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最忌夹杂大凡修净土人,最忌是夹杂。何谓夹杂?即是又讽经,又持咒,又做会,又好说些没要紧的禅,又要谈些吉凶祸福、见神见鬼的话,却是夹杂也。既夹杂,则心不专一;心不专一,则见佛往生难矣!却不空费了一生的事?你如今一概莫做,只紧紧持一句阿弥陀佛,期生极乐。日久功成,方不错却。——觉明妙行菩萨《西方确指》【译文】大凡修净土的人,最忌讳的是夹杂。什么叫夹杂呢?就是又诵经,又持咒,又做种种法会,又喜欢说些没要紧的禅,又要谈一些吉凶祸福、见神见鬼的话,这些都是夹杂。既然夹杂,心就不专一;心不专一,往生见佛就难了!这样岂不空费了一生的大事?你如今一概都不要做,只紧紧执持一句阿弥陀佛,期望往生极乐世界。日久功夫成就,方能不致错过一生。【按】这是西方净土的菩萨倒驾慈航,为我等众生开示的
法语,过来人的经验之谈,最宜珍重奉行。
功高易进,念佛为先又诸三昧,其名甚众,功高易进,念佛为先。何者?穷玄极寂,尊号如来,体神合变,应不以方。故令入斯定者,昧然忘知,即所缘以成鉴。鉴明则内照交映而万像生焉,非耳目之所暨,而闻见行焉。于是睹夫渊凝虚镜之体,则悟灵根湛一,清明自然。察夫玄音,以叩心听,则尘累每消,滞情融朗。非天下之至妙,孰能与于此哉?——慧远《慧远法师文钞》【撰者】慧远大师(公元334-416年),东晋时代人,出生于山西雁门,从小资质聪颖,精通儒学,旁通老庄,21岁,随从道安大师出家,禅观戒律,无不通达,后肇建庐山东林寺,结白莲社专修念佛三昧,莲社123人,悉有往生瑞相,慧远大师遂尔被推尊为中国净土宗第一代祖师。【译文】又诸三昧的名称甚多,在诸三昧中,以功德高、进展易的标准来衡量,当推念佛三昧最为第一。为什么这样说呢?穷尽玄妙,扺达寂灭的境界,即可推尊为如来。如来性体、任运神妙,随缘妙应,无有定规。是故能令契入念佛三昧的行人,浑然泯灭种种知见。以无分别心涉缘应事,如同明镜照物。心镜明亮,内照明晰,便能映现森罗万象的境相。不是耳根与眼根所能及,而见闻功用行无障碍。于此念佛三昧中,能睹见渊深、凝寂、虚灵之镜(心)体,而契悟灵性本根湛明一体,清净透明,法尔自然。审察聆听内在的玄音,扣诚发响,能令尘劳系累消除,滞塞的情执融化开朗。若不是天下至妙的念佛三昧,还有什么方法能达到这个玄境呢?!【按】远公大师所诠显的念佛三昧,有其独特的修学背景,以禅观入手,兼仰佛力,栖神安养。如是便避免了渺茫无主,蹈虚履空的窠臼。远公于念佛三昧中,三睹阿弥陀佛身相光明。鸠摩罗什大师赞誉远公大师为东方护法菩萨,良有以也。
只贵真实修行学佛者无用庄严形迹,只贵真实修行。在家
居士,不必定要缁衣道巾,带发之人,自可常服念佛;不必定要敲鱼击鼓,好静之人,自可寂默念佛;不必定要成群做会,怕事之人,自可闭门念佛;不必定要入寺听经,识字之人,自可依教念佛。千里烧香,不如安坐家堂念佛;供奉邪师,不如孝顺父母念佛;广交魔友,不如独身清净念佛;寄库(1)来生,不如现在作福念佛;许愿保禳,不如悔过自新念佛;习学外道文书,不如一字不识念佛;无知妄谈禅理,不如老实持戒念佛;希求妖鬼灵通,不如正信因果念佛。以要言之,端心灭恶,如是念佛,号曰善人;摄心除散,如是念佛,号曰贤人;悟心断惑,如是念佛,号曰圣人。——莲池《云栖法汇》【注释】(1)寄库:生前焚烧纸钱,或作佛事寄属冥吏,以冀死后享用。【译文】学佛的人没有必要庄饰外在的形迹,只贵真实修行。在家居士,不必定要披缁衣戴道巾,带发修行的人,自可穿日常的服装念佛;不必定要敲木鱼击铃鼓,喜欢安静的人,自可寂默念佛;不必定要成群结队做法会,怕事的人,自可闭门念佛;不必定要到寺庙听讲经,识字的人,自可依照经教念佛。到千里外的寺院烧香,不如安坐家里的佛堂念佛;供奉邪师,不如孝顺父母念佛;广交魔友,不如独自清净念佛;寄库来世享用,不如现在作福念佛;许愿祈求吉祥保,不如悔过自新念佛;习学外道文书典籍,不如一字不识念佛;无知妄谈禅理,不如老实持戒念佛;希求妖魔鬼神的灵通,不如正信因果念佛。以要言之,端心正意,不造众恶,这样念佛者,可称善人;都摄六根,遣除散乱,这样念佛者,可称贤人;悟证心源,伏断烦惑,这样念佛者,可称圣人。——莲池《莲宗诸祖法语集要》
一切境缘,正好念佛《弥陀经》言:若人念佛,临命终时,必生彼国。又《观经》言:念佛之人,生彼国者,莲分九品。盖此念佛法门,不论男女僧俗,不论贵贱贤愚,但一心不乱,随其功行大小,九品往生。故知世间无有一人不堪念佛。若人富贵,受用现成,正好念佛;若人贫穷,家小累少,正好念佛;若人有子,宗祀得托,正好念佛;若人无子,孤身自由,正好念佛;若人子孝,安受供养,正好念佛;若人子逆,免生恩爱,正好念佛;若人无病,趁身康健,正好念佛;若人有病,切近无常,正好念佛;若人年老,光景无多,正好念佛;若人年少,精神清利,正好念佛;若人处闲,心无事扰,正好念佛;若人处忙,忙里偷闲,正好念佛;若人出家,逍遥物外,正好念佛;若人在家,知是火宅,正好念佛;若人聪明,通晓净土,正好念佛;若人愚鲁,别无所能,正好念佛;若人持律,律是佛制,正好念佛;若人看经,经是佛说,正好念佛。若人参禅,禅是佛心,正好念佛;若人悟道,悟须佛证,正好念佛;普劝诸人,火急念佛。九品往生,华开见佛。见佛闻法,究竟成佛。始知自心,本来是佛。——莲池《云栖法汇》 【译文】《佛说阿弥陀经》言:若人信愿持名,临命终时,必定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又《佛说观无量寿
佛经》言:念佛之人,往生极乐世界,分为九品莲华。只因念佛法门,不论富贵、贫贱、贤良、愚痴,只要信愿持名,一心不乱,随其念佛功夫行持的大小,悉可获得九品往生。如此看来,世间各色人等都堪可念佛:若人富贵,种种资生受用现成享受,正好念佛;若人贫穷,家小拖累少,正好念佛;若人有儿子,祖宗祭祀得以托靠,正好念佛;若人没有儿子,一身孤单自由,正好念佛;若人的儿子孝顺,安然享受供养,正好念佛;若人的儿子背逆,由此免生恩爱,正好念佛;若人无病,趁着身体康健,正好念佛;若人有病,切近死亡,正好念佛;若人年老,寿命光景无多,正好念佛;若人年轻少壮,精神清爽利落,正好念佛;若人处身闲暇,心中无事干扰,正好念佛;若人处事忙碌,忙中挤出闲暇,正好念佛;若人出家,逍遥物外,正好念佛;若人在家,深知家是火宅,正好念佛;若人聪明,通晓净土教理,正好念佛;若人愚钝村鲁,一无所能,正好念佛;若人奉持戒律,戒律是佛所制,正好念佛;若人读诵
佛经,经是佛所说,正好念佛;若人参禅,禅是佛心,正好念佛;若人悟道,悟道须佛印证,正好念佛。普劝一切人等,十万火急念佛。九品往生极乐世界,莲华开敷亲见阿弥陀佛,见佛闻法,究竟成佛。伊时始知自心,本来是佛。
十念法门每日清晨服饰已后,面西正立,合掌,连声称阿弥陀佛,尽一气为一念,如是十气,名为十念。但随气长短,不限佛数,唯长唯久,气极为度。其佛声不高不低,不缓不急,调停得中,如此十气,连续不断,意在令心不散,专精为功故。——遵式《往生净土忏愿仪》【译文】每天清晨,穿戴好服饰后,面对西方端正站立,合掌,连声称阿弥陀佛名号,尽一口气为一念,这样念十口气,名为十念。只随气长短,不限佛号数目的多少,吸气尽可能长久,以尽一口气为限度。念佛声要不高不低,不缓不急,调停适中,如此念十口气,连续不断,意在令心不散乱,专注精一成就功夫。【按】十念法,由阿弥陀佛“十念皆生我国愿”为依据而施设,借气束心。为时少,收效大,事业忙碌者可行持。
十念记数法当摄耳谛听,无论出声默念,皆须念头从内心生起,声音从口时发出,声音从耳根回入(默念虽不动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如是摄心,妄念自息矣。如或犹涌妄波,即用十念记数。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印光《印光法师文钞》【译文】应当摄耳认真倾听佛号,无论出声念、默念,都必须念头从内心生起,声音从口里发出,声音从耳根回入(默念虽然不动口唇,然而意地之中,也仍然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这样摄心念佛,妄念自然息灭。如果还有妄念像波浪一样翻涌,就用十念记数法对治。在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必须声音念得分明,仍须记数记得分明。念至十句后,又须从一句到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地念。随念佛的声音而记数,不可掐念珠,唯凭用心默记。纵然一日念数万声佛号,全都如此记数。这样念佛,不但去除妄念,也最能养神,随快随慢地念,丝毫没有滞碍。
掐珠记数念佛只贵信得及,守的稳,直念下去,或昼夜十万,或五万三万,以决定不缺为准,毕此一生,誓不改变。若不得往生,三世诸佛便为诳语。要到一心不乱境界,亦无他术,最初下手,须用数珠。记得分明,刻定课程,决定无缺。久久纯熟,不念自念。然后记数亦得,不记亦得。若初心便要说好看话,要不著相,要学圆融自在,总是信不深,行不力。饶汝讲得十二分教,下得千七百转语(1),皆是生死岸边事,临命终时,决用不著。珍重! ——蕅益《灵峰宗论》【注释】(1)千七百转语:即禅门的千七百公案。禅家指点学人,在言语或动作上所作的垂示,叫做“公案”。【译文】念佛法门只贵信得及,佛号守得稳,直下念去,或昼夜十万声佛号,或昼夜五万、三万声佛号,以每天决定不缺数量为准,毕此一生,记数念佛,誓不改变。像这样还不能往生净土者,三世诸佛便是说假话。要念到一心不乱的境界,也没有其他的妙术,最初下手修习念佛法门,须用数珠记数。所念数目要记得分明,计划好每日定课,决定不要缺课。这样日子长了,工夫自然纯熟,渐渐达到不念自念。到了这个境界后,记数也可以,不记数也可以。如果初发心念佛便要说玄妙话,要不著相,要学圆融自在,这总是信心不深切,行持不得力的表现。纵然你能讲三藏十二部经教,下得
禅宗千七百公案中的机锋转语,这些都是生死岸边的事,临命终时,决定派不上用场。珍重!
念佛百万遍决定得生如经说:若人念阿弥陀佛,得百万遍已去,决定得生极乐世界。绰禅师捡得此经。若能七日专心念佛,即得百万遍也。由此义故,经中多导七日念佛也。 ——迦才《净土论》【译文】如经中所说:“若人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念满一百万遍后,决定能够往生到极乐世界。”道绰禅师曾经捡阅到此经。如果能够七日专心念佛,就能念满一百万佛号。因为这个缘故,所以经中多劝导众生七日精进念佛。【按】由此圣言量依据,应现代人的根机,东林祖庭每月二次进行十日百万佛号闭关持念,效果甚佳。愿诸有心人,推广此法,广利众生。
历缘系心念佛凡公临私养,历涉缘务,虽造次而常内心不忘于佛及忆净土。譬如世人切事系心,虽经历语言、去来、坐卧及种种作务,而不妨密忆,前事宛然。念佛之心,亦应如是。或若失念,数数摄还,久久成性,任运常忆。如此系心,任运常遮一切恶念。设欲作恶,忆佛之故,恶不能成。纵使随恶作恶业时,心常下软,如身有香,自然离臭。又复觉心微起恶念,即便忆佛,以佛力故,恶念自息。如人遇难,求彼强援,必得免脱。又若见他受苦时,以念佛心怜悯于彼,愿其离苦。若断刑狱,以念佛故,生悯念心,虽依王法,当密作愿云:我行王法,非我本心,愿生净土,誓相救济。凡历一切境界,若善若恶,由心忆佛,皆心念作愿。故普贤愿王云:作一切恶,皆不成就;若作善业,皆悉和合。即此意尔,如是相续念佛在心,能办一切净因功德。——遵式《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译文】无论为公事还是作私活家务,经历旁涉诸多缘务,虽然种种忙碌而内心常不忘记佛号以及忆念西方净土。譬如世间人有切身大事挂在心上,虽然经历交谈、去来、坐卧以及做种种事务,而不妨碍潜密忆念,那件切要大事宛然在心。念佛之心也应当是这样。倘或失掉念佛之心,应当赶紧将念头摄回到念佛上。如此时间长了,成为习惯,便自然恒常地忆佛念佛了。这样地系心念佛,自然而然地常会遮遣一切恶念;设若想造作恶事时,由于忆佛的缘故,恶事便做不成;纵使随恶缘而造作恶事时,心也会比较柔软,如同身上染上香气,自然会离臭气。又复觉察到内心稍微生起恶念时,就赶紧念佛,由于佛力的加被,恶念自会息灭。犹如人遇到厄难,急忙寻求他力的强援,必定得以脱免厄难。又倘若看到他人遭受苦难时,以念佛心怜悯当事人,希望他脱离苦患。假若审理案件,由念佛故,生怜悯心,虽然依照王法不得不惩处,但内心潜密作愿:“我执行王法,并非我的本意,愿我往生净土后,誓来救济你。”凡是历涉一切或善或恶的境界,由于忆佛念佛,都应当心念作愿。所以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中说:“众生作一切恶,都令其不能成就;若是作善业,全都和合成就。”就是这个意思。这样相续地在心中念佛,就能成办一切净业正因功德。
正行与杂行然行有二种:一者正行,二者杂行。言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若礼即一心专礼彼佛,若口称即一心专称彼佛,若赞叹供养即一心专赞叹供养彼佛,是名为正。又就此正中,复有二种: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若依礼诵等,即名为
助业。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也;若行后杂行,即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总名疏杂之行也。 ——善导《观经四帖疏》【译文】但修行有二种:一者正行,二者杂行。所谓正行,就是专依诸往生经所示的行法来行持,这就叫正行。什么是正行呢?一心专门读诵这部《观经》以及《阿弥陀经》、《无量寿经》等净土经典,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佛国土依正二报庄严。若礼拜就一心专礼阿弥陀佛,若口称就一心专称阿弥陀佛名号,若赞叹供养即一心专门赞叹供养西方三圣,这就叫做正行。在此正行中,又分为两种:一者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名号,行住坐卧,不管时间或长或短,念念不离佛号,这就叫正定之行业,随顺彼阿弥陀佛愿心故。其他如礼拜、读诵等行持,就可叫做助业。除此正业、助业二行门之外,其他的诸善行业,都称之为杂行。若修前面所说的正行与助行,心常亲近阿弥陀佛,忆念佛号不间断,这就叫无间修;若行持后面的杂行,念佛心就会经常间断,虽然也可以回向功德得生净土,但总称之为疏远夹杂之行。
较量专修与杂修若能如上(1)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得相应故,不违教故,随顺佛语故。若欲舍专,修杂业者,百时希得一二,千时希得三五。何以故?乃由杂缘乱动失正念故,与佛本愿不相应故,与教相违故,不顺佛语故,系念不相续故,忆想间断故,回愿不殷重真实故,贪瞋诸见烦恼未间断故,无有惭愧忏悔心故。 ——善导《往生礼赞偈》【注释】(1)如上:指此文前述之四修法:恭敬修、无余修、无间修、长时修。【译文】如果能如上面所说的,至诚念佛,念念相续,以尽形寿为期限者,十人修持即十人可往生,百人修持即百人可往生。为什么呢?此专修念佛者没有外面杂缘干扰能得正念故,与阿弥陀佛本愿得相应故,不违背释迦如来教敕故,随顺十方诸佛法语故。若欲舍弃专修而修杂业话,那么一百个人中难得一、二人往生,一千个人中难得三、五人往生。为什么呢
?乃是因为杂多缘务心则乱动,由此失去念佛正念故,与阿弥陀佛本愿不相应故,与释迦如来教敕相违背故,不随顺十方佛法语故,系念佛名不相续故,忆佛想佛常常间断故,回向发愿不殷重真实故,贪瞋诸邪见烦恼未中断故,没有惭愧忏悔心故。【按】善导大师较量专、杂二修的差异,其利无穷,此金口诚言,千古不易之铁案,冀净业同仁凛遵之。
勿以躁妄心求感通窃谓座下此心,实属不可思议。然于关中用功,当以专精不二为主。心果得一,自有不可思议感通。于未一之前,切不可以躁妄心先求感通。一心之后,定有感通。感通则心更精一。所谓明镜当台,遇形斯映,纭纭自彼,与我何涉?心未一而切求感通,即此求感通之心,便是修道第一大障。况以躁妄格外企望,或致起魔事,破坏净心。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敢为座下陈之。——印光《印光法师文钞》【按】弘一律师致函印光大师请教闭关念佛的法要,以冀亲证念佛三昧,印光大师回函所作的上述答辞,实乃关中用功最妙开示。【译文】自忖座下(指弘一律师)发此闭关精进修行之心,实属不可思议。然而在关房中用功,应当以专精不二为主。果能念佛到一心不乱,自然有不可思议的感通。在没有得到一心之前,千万不可用浮躁妄动之心先求感通。得到一心之后,必定会有感通。感通后心就更为专精纯一。如同明镜安放在台座上,遇到身形来便映现,身形离开镜子就空无形像。纷纭杂沓的景象来自外面的景物,与我(主人翁)有何关涉?没有得到一心而急切追求感通,这求感通的心便是修道的第一大障碍。况且以浮躁妄动之心格外企望境界,或许会引起著魔之事,破坏清净心。大势至菩萨所说的六根收摄专注佛号,净念相继不断,能得定慧等持之三摩地,如是念佛方法最为第一的开示,敢为座下陈述之。
念佛著魔之因魔事之由来,其由有三:一者教理未明,二者不遇善友,三者自不觉察。今夫人适千里之路,苟不按舆图,又不逢引导,复不识前路通塞,莽莽然而进,吾知其难免于错误之患矣。参禅念佛,譬如行路,经教如舆图,善友如引导,觉察之心如识路通塞。虽两条途路,夷险不同,俱不免错误之患。——省庵《省庵法师遗书》【译文】念佛著魔的情形略有三种原由:第一,经教理路不明白;第二,没有遇到善知识;第三,自己不能觉察。今有人欲行千里之路,如果不依据地图,又未遇上向导,再加上不认识前面道路的通畅与阻塞,便鲁莽前行,我知道这人难免陷入错误的困境。参禅与念佛,譬如行路,经书教理如地图,善知识如向导,自己的觉察之心如同识别道路的通畅与阻塞。虽然参禅念佛这两条道路有平坦和艰险的不同,但都难免有走错路的患害。
如磁石吸针我心感诸佛,弥陀即悬应。天性自相关,如磁石吸针。诸佛众生,同一觉源,迷悟虽殊,理常平等。正由一理平等,天性相关,故得任运拔苦与乐。但当深信忆念,数数发愿,愿生西方,如磁石与针,任运吸取。然磁能吸铁,而不能吸铜;针能合磁,而不能合玉。譬犹佛能度有缘而不能度无缘,众生易感弥陀而不易感诸佛,岂非生佛誓愿相关者乎!是以求生净土者,信行愿三,缺一不可。——传灯《净土生无生论》【译文】我至心感格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即时悬应。弥陀与我天性自然相合关联,如同磁石吸摄铁针。阿弥陀佛与我等众生,同一觉性本源,迷惑与觉悟虽然相差悬殊,理体却恒常平等。正是由于诸佛众生同一理体,平等无二,天性相关,所以阿弥陀佛得以自然而然地拔众生生死苦,给与众生涅槃乐。净业行人只要以深信心忆佛念佛,常常发愿,愿生西方净土,这样便可如磁石与铁针,自然吸取。但磁石能吸铁针,而不能吸铜针;铁针能迎合磁石,而不能迎合美玉。譬喻犹如佛能度有缘众生而不能度无缘众生,众生容易感通阿弥陀佛而不容易感通他方诸佛,这岂不正是众生愿往生心与弥陀接引众生往生的誓愿密切相关吗?所以求生西方净土者,信愿行三资粮,缺一不可。
声声唤醒本来人念弥陀佛贵专精,念到功深念自纯。念念圆明真性体,声声唤醒本来人。婴儿堕水频呼母,荡子还家始见亲。却话从前离别事,翻令呜咽泪沾巾。 ——省庵《劝修净土诗》【译文】持念弥陀名号贵在专一精纯,念到功夫深时念头自然会纯净。念念都是圆通光明的真如性体,声声佛号唤醒本来人。落水的婴儿频呼慈母援救,荡子回家才始晋见大悲父亲。此时父子述说从前别离之事,不禁泣不成声,泪涌沾巾。
三、持戒修福净业三福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乃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译文】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应当修行三福:一者孝敬赡养父母,恭敬奉事老师长辈,心地慈悲,不杀生命,修行十善业道(不杀生、不偷盗、不
邪淫、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二者求受奉持三
皈依(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受持种种戒律,对细小的威仪戒也殷重奉持;三者发成佛度众生的菩提心,深信世出世间苦乐因果,读诵大乘经典,劝导策进众生修行念佛法门。以上三福的修行,就叫作净业,这是三世诸佛成就净业的正因。【按】净业三福乃释尊无问自说,具涵一代时教之法要,融通净土与圣道,为净宗的广泛弘传以及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的功德实施,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
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或复有人,以深信心,于此大愿受持读诵,乃至书写一四句偈,速能除灭五无间业(1)。又复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大方广佛华严经》【注释】(1)五无间业:造作堕入五无间地狱的恶业。五无间是:一、受苦无间;二、身形无间;三、罪器无间;四、众类无间;五、时间无间。【译文】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扬赞叹如来殊胜功德后,告诉华藏海会诸菩萨及善财童子说:“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过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的时间,接连不断地演说如来的功德,也说不完。如果希冀成就如来功德门,应当修持十种广大行愿:是哪十种广大行愿呢?第一,礼拜恭敬十方三世诸佛;第二,称扬赞叹一切如来无尽的功德;第三,广修供养(财供养、法供养);第四,忏悔往昔的业障;第五,对诸佛菩萨以及一切众生的善根德行生随喜心;第六,常时请佛说法;第七,请佛长久住世;第八,常以佛陀为修学的楷模;第九,恒常随顺众生;第十,所有一切功德,普遍地回向一切众生,愿成佛道,愿证真常。如果有人以深切的信心,对这十大愿王,信受奉持,读诵思惟,乃至书写一四句偈,便能迅速除灭五无间狱的罪业。复次,读诵普贤十大愿王的这个人,到临命终时,在最后刹那之时,身体一切诸根完全散坏了,一切亲属也都离去,一切威德权力完全失去。若是国王,则其丞相大臣、宫殿城郭、内外财产、象马车乘、珍宝伏藏,所有宝贵东西,于临命终时,这所有的一切都不能跟随著陪伴而去。唯有这十大愿王不相舍离,一切时都在前面引导其神识,一刹那中,即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按】《华严经》是释迦牟尼佛成道后的称性极谈,素有众经之王的称号。其结局乃以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西方极乐世界,证知念佛求生西方,原自肇起于《华严》。
为善去恶修福德汝等能于此世,端心正意,不作众恶,甚为至德,十方世界,最无伦匹。所以者何?诸佛国土天人之类,自然作善,不大为恶,易可开化。今我于此世间作佛,处于五恶五痛五烧之中,为最剧苦。教化群生,令舍五恶,令去五痛,令离五烧,降化其意,令持五善,获其福德度世长寿泥洹之道。 ——《佛说无量寿经》【译文】汝等能在这个娑婆世界,端心正意,不造作各种恶业,实在是最高的德行,十方无量世界的众生,都无法与你们相比。什么原因呢?他方诸佛国土天人之类,自然而然地作善,很少为恶,容易开导教化。如今我在这个娑婆浊世示现作佛,这个世界的众生处在造作杀盗淫妄酒的五恶、经受五恶所导致的现世刑罚的五痛以及来生堕在三恶道的五烧的苦境之中,果报是最为剧烈惨痛的。我现在教化这些众生,令他们弃舍五恶的行为,消去五痛的折磨,脱离后世恶道的五烧,降伏教化他们的心意,让他们都受持
五戒,获得人天福德,乃至发菩提心,获得出离世间,寿命长久,最终证得涅槃之道。
如来子孙,为众所尊曼佛世时,其有信受佛经语深,奉行道德,皆是我弟子也;其有甫欲学佛经戒者,皆是我弟子也;其有欲出身去家,舍妻子,绝去财色,欲来作沙门,为佛作比丘者,皆是我子孙。我世甚难得值,其有愿欲生无量清净佛国者,可得智慧勇猛,为众所尊敬。勿得随心所欲,亏负经戒,在人后。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译文】在佛灭度后,如果有能信受佛经甚深义理,奉行道德准则者,都是我的弟子;如果有发心奉持佛经求受戒律者,都是我的弟子;如果有能志心辞亲割爱出家,舍去妻子,断绝财色,来作沙门,为佛作比丘者,都是我的子孙。我应现出世,很难遇上,如果有希望往生彼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者,可以获得智慧勇猛,为大众一切天人所尊敬。你们不得随心所欲,亏损辜负所受的经教与戒律,修道不得落在他人之后。
当断五种辛菜佛告阿难:是诸众生,求三摩提,当断五种辛菜(1)。熟食发淫,生啖增恚。是食辛之人,虽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饿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德日销,长无利益。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现作佛身,来为说法,非毁禁戒,赞淫怒痴。命终自为魔王眷属,受魔福尽,堕无间狱。——《大佛顶首楞严经》【注释】(1)五种辛菜:指葱、蒜、韭、薤、兴渠(中土无有)。【译文】佛告诉阿难:这些众生,欲求定慧等持之三摩提,应当断除五种辛菜。这五种辛菜,熟食催生淫欲心,生吃使人易生瞋恨心。这些吃五辛的人,虽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都嫌其臭秽,全都远离他。诸饿鬼等,因其啖食五辛后,舔其人的嘴唇,因此这些吃辛菜的人常与饿鬼在一起,福德日渐销除,长期修行得不到利益。这些吃辛菜的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以及十方善神,不来守护。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现作佛身,来为这些吃辛菜的人说法,毁谤佛所制的戒律,赞叹淫欲、瞋恚、愚痴。这些吃辛菜的人听而信受,命终自然便成为魔王的眷属,魔福享尽,便堕无间地狱。
不食肉之缘由佛告大慧:有无量因缘,不应食肉,然我今当为汝略说:谓一切众生,从本已来,展转因缘,常为六亲,以亲想故,不应食肉;驴、骡、骆驼、狐、狗、牛、马、人、兽等肉,屠者杂卖故,不应食肉;不净气分所生长故,不应食肉;众生闻气,悉生恐怖,如旃陀罗(1)及谭婆(2)等,狗见憎恶,惊怖群吠故,不应食肉;又令修行者,慈心不生故,不应食肉;凡愚所嗜,臭秽不净,无善名称故,不应食肉;令诸咒术不成就故,不应食肉;以杀生者,见形起识,深味著故,不应食肉;彼食肉者,诸天所弃故,不应食肉;令口气臭故,不应食肉;多恶梦故,不应食肉;空闲林中,虎狼闻香故,不应食肉;令饮食无节故,不应食肉;令修行者,不生厌离故,不应食肉。我常说言,凡所饮食,作食子肉想,作服药想故,不应食肉。听食肉者,无有是处。——《楞伽经》【注释】(1)旃陀罗:在四种姓之外,下等种姓,以屠杀为业。 (2)谭婆:食狗肉的人。【译文】释迦牟尼佛告诉大慧菩萨:“有无量的因缘佐证,不应该食肉,但我现在只为你简略地述说:一切众生,从本以来,展转六道,种种错综复杂的因缘,彼此常为六亲眷属,以曾是六亲的原故,所以不应食肉;驴、骡、骆驼、狐狸、狗、牛、马、人、兽等肉,屠宰者常混杂在一起出售,所以不应食肉;动物都是从不洁净的气分(指精卵结合)中生长出来的,所以不应食肉;众生闻到肉食者的气味,都生恐怖心,犹如狗见到屠户与吃狗肉者,便生出憎恶心,惊惶恐怖群起吠叫,所以不应食肉。又肉食使修行者不能生起慈悲心,所以不应食肉;凡夫愚痴,嗜好臭秽不净,处于众人之中没有好的名誉,所以不应食肉;使修行人修持一切咒术,全都不能成就,所以不应食肉;因食肉而杀生者,看见了动物形体,便引起杀生的心识,深切贪著滋味,不得摆脱,所以不应食肉;那些食肉的人,被诸天所厌弃,所以不应食肉;肉食令口气臭秽,所以不应食肉;肉食者多做恶梦,所以不应食肉;肉食者若在山林旷野中,虎狼闻到他的身上发出的香气,就前来伤害,所以不应食肉;肉食会令饮食没有节制,所以不应食肉;令修行者不生厌离心,所以不应食肉。我经常说言,凡是食肉时,作食子女肉想,作服药想故,所以不应食肉。许可食肉者,无有是处。”【按】食肉断大慈悲种。净业行人宜吃素念佛。
净业八事—、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是学道通途;二、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为净土正宗;三、以摄心专注而念,为下手方便;四、以折伏现行烦恼,为修心要务;五、以坚持四重戒法,为入道根本;六、以种种苦行,为修道助缘;七、以一心不乱,为净行归宿;八、以种种灵瑞,为往生证验。此八种事,各宜痛讲,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彻悟《彻悟禅师语录》【译文】一、真正为了生脱死,发成佛度众生的菩提心,这是学道的通途;二、以深信切愿,执持阿弥陀佛名号,这是净土的正宗;三、以摄心专注而念佛为下手修行的方便;四、以折伏现行烦恼为修心的要紧之事;五、以坚持四重戒法(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为入道的根本;六、以种种苦行为修道的助缘;七、以一心不乱为净业行持的归宿;八、以种种灵感瑞相为往生的验证。这八种事,每一条都应当反复透彻地宣讲,修净业者,不可不知道。
为入佛法之初门三皈五戒,为入佛法之初门。修余法门,皆须依次而入,况即生了脱之至简至易、至圆至顿之不思议净土法门耶?不省三业,不持五戒,即无复得人身之分,况欲得莲华化生,具足相好光明之身耶?——印光《印光法师文钞》【译文】三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不邪淫、不饮酒),是入佛法的最初道门。修其它的法门,都必须依三皈五戒的次第而契入,何况当生了脱生死的最简单、最容易、最圆满、最顿捷的不可思议的净土法门呢?如果不省察身口意三业,不受持五戒,就不可能再有获得人身的机会,何况想要到西方净土莲华化生,具足光明相好之身呢?
持戒念佛,本是一门持戒念佛,本是一门。净戒为因,净土为果。若以持名为径,学律为纡,既违顾命诚言(1),宁成念佛三昧?多缠障垢,净土岂生?夫如海无涯,岂不广大?保任解脱,岂不简易?故一心念佛者,必思止恶防非;专精律学者,方能决定往生。而一心念佛,现在绍隆僧宝,临终上品上生。法门之妙,孰过于此!只一大事,何得乖张,取笑识者? ——蕅益《重治毗尼事义集要》【注释】(1)顾命:言临将死去,回顾而为语。喻指释尊临涅槃时的教示。【译文】 持戒与念佛,本来就是一门。净心持戒为因,净土庄严为果。若以持名念佛为捷径,修学戒律为纡曲,既有违释尊临涅槃时留下的以戒为师的顾命诚言,又如何能成就念佛三昧呢?业障尘垢重重缠缚,净土岂能得生?戒律如同大海无有边际,岂不是法门广大?持戒就能保任解脱烦恼,岂不简易?所以一心念佛者,必定思惟止恶防非;而专精于戒律者,方能决定往生净土。而一心念佛,现世则绍继兴隆僧宝,临终上品上生。修持法门之妙,还有哪一种能超过持戒念佛的呢!只此一大事,怎么能在其中强做分离,而贻笑于有见识者呢?
慈心不杀夫人物虽异,佛性原同。彼以恶业沦于异类,我以善业幸得人身,若不加悯恤,恣情食啖,一旦我福或尽,彼罪或毕,难免从头偿还,充彼口腹。须知刀兵大劫,皆宿世之杀业所感。若无杀业,纵身遇贼寇,当起善心,不加诛戮。又况瘟疫水火诸灾横事,戒杀
放生者,绝少遭逢。是知护生,原属护自。戒杀可免天杀、神鬼杀、盗贼杀、未来怨怨相报杀。——印光《印光法师文钞》【译文】人和其他生物形体虽然不同,佛性原是相同的。其他生物由于造恶业而沉沦于异类,我因为作善业而侥幸获得人身,若我们对异类动物不加以怜悯同情,反而纵情食啖,那么,一旦我的福报或享尽,动物的罪业或酬偿完毕,难免从头偿还命债,以饱对方的口腹。须知世间刀兵大劫,都是众生宿世的杀业所招感的。倘若没有杀业,纵然身遇贼寇,贼寇也自当生起善心,不会加以诛戮。更何况瘟疫水火等灾祸横事,戒杀
放生者,很少遭遇。所以应该知道,保护动物,原来是在保护自己。戒杀动物可以免于被天所杀、被神鬼所杀、被盗贼所杀、乃至未来怨怨相报杀。
念佛人当吃长素念佛之人,当吃长素。如或不能,当持六斋或十斋。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为六斋,加初一、十八、二十四、二十八为十斋。遇月小即尽前一日持之。又正月、五月、九月为三斋月,宜持长素,作诸功德。由渐减以至永断,方为合理。虽未断荤,宜买现肉,切戒家中杀生。——印光《印光法师文钞》【译文】念佛的人,应当吃长素。如果条件不允许,应当奉持六斋或十斋。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为六斋,加初一、十八、二十四、二十八为十斋。遇月小,月底斋日就挪前一日奉持。另外,正月、五月、九月为三斋月,应该吃长素,广作功德。荤腥应由渐渐减少最后达到永远断除,方为合理。虽然未断荤腥,应当买现成的肉,切戒在家中杀生。
谨防杂毒之善欲明一切众生身口意业所修解行,必须真实心中作,不得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贪瞋邪伪,奸诈百端,恶性难侵,事同蛇蝎。虽起三业,名为杂毒之善,亦名虚假之行,不名真实业也。若作如此安心起行者,纵使苦励身心,日夜十二时,急走急作,如救头燃者,众名杂毒之善。欲回此杂毒之行,求生彼佛净土者,此必不可也。——善导《观经四帖疏》【译文】要明白一切众生身口意三业所修的解行,必须从真实心中作出,不得外面表现出贤善精进的样子,内心却怀着虚假、贪欲、瞋恚、邪恶和伪造,种种奸诈邪恶之性难以更改,所行之事如同蛇蝎一样阴险歹毒。如果是这样,虽然也修行身口意三业,却只可叫做杂毒之善,又可叫做虚假之行,不可称为真实的德业。倘若以这种心态来修行,纵使苦切激励身心,一天十二个时辰,如同头被炙烤燃烧那样,急迫地修行,也只可叫做杂毒之善。想要用这种杂毒之善回向求生阿弥陀佛的净土,那是必定不可能实现的。
恭敬得实益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若无恭敬而致亵慢,则罪业愈增,而福慧愈减矣。——印光《印光法师文钞》【译文】要想获得佛法的真实利益,必须向恭敬中求取。有一分恭敬,就消除一分罪业,增加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除十分罪业,增加十分福慧。倘若没有恭敬而导致亵渎轻慢,那么罪业更加增加,而福慧更加减少了。
结交净友一切悟机,非友不发;一切恶法,非友不止。如车二轮,去一则蹶。是以行道求友者,当严别净秽。一、山林闲适之友当近,能止躁心故;二、严持戒律之友当近,能淡诸欲故;三、智慧广大之友当近,能出迷津故;四、总持文字之友当近,能决疑难故;五、寂寞枯槁之友当近,能恬进取故;六、谦卑忍辱之友当近,能销我慢故;七、直心忠告之友当近,能抑诸过故;八、勇猛精进之友当近,能速道果故;九、轻财好施之友当近,能破大悭故;十、仁慈覆物、不惜身命之友当近,能摧人我等执故。若无如是净侣,即当屏人独处,自办道业,以像设为师,以经论为侣,其他嬉戏之徒,宁绝勿通。如入园中,虽无佳华,不植臭草,以无益赏心,徒增厌秽故。——袁宏道《西方合论》【撰者】袁宏道(1568-1610),明代居士,字中郎,号石头居士,万历年间中进士。初学禅于李卓吾,信解通利。后信奉净土,晨夕礼诵。晚年,宿于僧寺,无疾往生。【译文】一切开悟的契机,非良友不能发起;一切邪恶之法,非诤友不能阻止。修行人与良友的关系,诚如车子的两个轮子,去掉一个轮子就会颠扑。所以学道求友者应当严格甄别净友与秽友。具言之,第一,隐居山林,心闲高逸之友当亲近,因能抑止躁妄心故;第二,严持戒律之友当亲近,因为能淡泊种种贪欲故;第三,智慧广大之友当亲近,因能指点迷津故;第四,通达经纶、总持文字之友当亲近,因能解决疑难问题故;第五,甘处寂寞、身心枯槁之友当亲近,因能恬淡世间进取心故;第六,谦卑忍辱之友当亲近,因能销除贡高我慢心故;第七,直心忠告之友当亲近,因能抑阻诸多过失故;第八,勇猛精进之友当亲近,因能疾速成就道果故;第九,轻财好施之友当亲近,因能破大悭吝故;第十,仁慈爱物、不惜身命之友当亲近,因能摧毁人我是非等执著故。若没有这样的清净道侣,就应当屏绝人群,孤身独处,自办道业,设佛像为师,以经论为友,其他嬉戏玩闹之徒,宁可绝交,不可来往。譬如进入园圃中,虽然没有佳美华卉,但不应种植臭草,因为种植臭草(喻结交秽友)无益于赏心悦目,只是徒然增加秽恶臭气故。
摒弃恶念,守护善心若念佛之人,尘垢未净,恶念起时,须自检点,或有悭贪心、瞋恨心、痴爱心、嫉妒心、欺诳心、吾我心、贡高心、谄曲心、轻见心、能所心及诸逆顺境界随染所生一切不善之心。设或起时,急须高声念佛,敛念归正,勿令恶心相续,直下打并净尽,永不复生。所有深信心、至诚心、发愿回向心、慈悲心、谦下心、平等心、方便心、忍辱心、持戒心、喜舍心、禅定心、精进心、菩提心及一切善心,常当守护。更要离非梵行,断恶律仪。鸡狗猪羊,慎毋畜养;畋猎渔捕,皆不应为。当随佛学,应以去恶取善为鉴戒。——优昙《莲宗宝鉴》【译文】若念佛之人,尘劳垢染尚未清净,恶念生起来的时候,必须自己赶紧检点,或有悭贪心、瞋恨心、痴爱心、嫉妒心、欺诳心、人我心、贡高心、谄曲心、邪见心、轻慢心、能所心以及由各种逆顺境界随染著所生起的一切不善的心念。假如不善心生起时,急须高声念佛,收敛恶念归于念佛正念,不要令恶的心念相续,宜直下将不善念打并干净,永不再生起。所有的深信心、至诚心、发愿回向心、慈悲心、谦下心、平等心、方便心、忍辱心、持戒心、喜舍心、禅定心、精进心、菩提心以及一切善心,应该经常守护。更要远离非清净梵行(断淫欲),断除邪恶的律仪。鸡狗猪羊悉不畜养,打猎捕鱼都不应该去作。应当效法佛的言行,以去恶取善作为鉴戒。
净业行持总则无论在家在庵,必须敬上和下。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教他消灭。常生惭愧心,及生忏悔心。纵有修持,总觉我工夫很浅,不自矜夸。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皆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汝果能依我所说而行,决定可生西方极乐世界。——印光《印光法师文钞》【译文】净业行人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寺庵(出家),都必须恭敬长辈,和睦下属,忍耐他人所不能忍耐的人事,行持他人所不能行持的道业,替代他人的辛苦,成全他人的好事,静坐时常常思惟反省自己的过失,处众闲谈中不说他人的是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早朝到暮夜,从暮夜到早朝,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不令其间断,或小声持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生起其他的念头。若或妄念一生起时,当下就要念佛,教妄念消灭。净业行人应常生惭愧心及生忏悔心,纵然自己有修持,总觉得我的工夫很浅薄,不可自己矜持夸耀。日常修持
生活中,只管自己念佛,不管人家行为如何。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皆是菩萨,唯我一人实在是苦恼凡夫。你果真能够依着我所说的话而奉持,决定可以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按】印祖对叶福备居士的这段开示,切中现代净业行人的弊病,应病投药、体现儒佛修心养性之心要,凝聚着印祖一生教化众生的悲智,我等众生当如教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