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母亲节
佛学讲座 彰化县政府大礼堂 1992年05月10日出家在家,慈心孝顺,供养父母;计其功德,殊胜难量。所以者何?我自忆念过去世时,慈心孝顺,供养父母,乃至身肉,济救父母危急之厄。以是功德,上为天帝下为圣主,乃至成佛;三界特尊,皆由是福。 贤愚经卷第一须阇提品一、序二、前言三、母亲是驻世活佛四、
佛教的孝亲观五、母亲节应如何感念母亲 六、四生六道皆是我们过去父母七、讲坏话即是造口业八、心中有母亲、不说三字经九、结论
序 民国八十一年五月十日,彰化县政府与彰化县佛教会,在彰化县政府大礼堂,合办一场庆祝母亲节佛学讲座,礼请台湾省佛教会理事长净心长老,以“母亲是驻世活佛”为题,诠释佛教的孝道。 当此人伦道德日益沦丧,世人日益不重视孝道之际,这一场佛学讲座,是唤起人伦道德,改良社会风气的警钟。尤其是净心长老在讲座中,阐释佛教的孝与儒家习俗的孝之同异,明白指出佛教的孝,才是真正广大究竟的孝。净心长老这一番阐释,对于那些一向误会“佛教是不讲孝道的宗教”者,有导正的作用。 五月十日是农历四月八日,既是母亲节也是教主释迦牟尼佛圣诞纪念日。在大孝释迦尊圣诞纪念日,阐释孝道,更显得意义深长。 净心长老逾九十高龄的母亲还健在,长老以母亲给与的慈爱及自己对母亲的感受,叙述天下母亲的伟大与可贵。 长老一席感性的话,深深的感动了听众的心。因此,当演讲结束后,有很多听讲者,要求彰化县佛教会,将这有意义生动而深刻的讲演,整理出版,广为流通,以收“提倡孝道”之宏效。因此,彰化县佛教会根据当天演讲的录音整理,经净心长老亲自阅校后出版赠阅。 “母亲是驻世活佛”这一本书出版后,反应良好,尤其是深入浅出而又感性的文字,博得广大读者所喜爱;这一本弘扬孝道的书,有大力推广的必要,因此,本会征得彰化县佛教会朱文科理事长的同意,再版流通。愿这本书的流通,对于弘扬孝道,重建家庭伦理与社会秩序,有积极的效果。 净觉佛教事业护法会 序
前言 彰化县政府周县长、民政局长、彰化县佛教会朱理事长以及林前理事长、在座的各位
法师、各位佛教同仁、各位贵宾: 今晚由彰化县政府以及佛教会举办这一场弘法活动,承蒙主办单位不嫌弃,要我来这里讲“母亲是驻世活佛”这个题目,我感到非常的欢喜,非常的荣幸。 今天以我们佛教徒来讲,是具有双层意义的日子,但是这双层的意义,把他归纳起来,实在是一种意义。因为今天是四月初八,就是我们教主释迦牟尼佛圣诞纪念日,而从世俗来说今天是母亲节,母亲节跟我们教主释迦牟尼佛的圣诞,在外表看起来是两回事,但事实上这是同一个意义。怎么讲呢?因为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就是世界上大慈大悲救度众生的一位最伟大的圣人。我们又说,天下父母心,尤其是天下慈母心。佛陀疼爱众生,和父母疼爱孩子的心情是一样的,所以我们佛教将佛陀当做是一位最慈悲的父母。我们今天来庆祝教主释迦牟尼佛圣诞,是感念祂慈悲疼爱众生;今天我们在庆祝母亲节,也是感念我们最慈悲的母亲。 讲到这个地方,我感到很幸福,我不但能做一个佛教徒,做祂──教主释迦牟尼佛的弟子,能够受佛陀的疼爱。我目前尚有一位九十几岁的母亲在身边,身体还很健康。尤其是让我最高兴的是,当我出家修行的时候,我母亲很不谅解,她说:“把你养大,希望将来有个依靠,需要你奉养,你却跑去出家。”母亲很生气,所以劝她信佛学佛,免谈;请她来寺院住嘛,免谈。但是她年岁大了,思想有所改变,现在不但要跟我住在一起,而且同样持斋,每一天会念佛,这是我感到最安慰的地方。 我相信各位如果母亲还在世的人,一定感觉有多一份温暖;但假若母亲已去世的人,要如何来感念自己的父母?如何报答父母恩呢?以下我想以佛教的道理提出来与各位参考。 我今天要讲的内容有七段,最前一段是佛教的孝亲观。佛教的孝亲观,其道理可能深了一点,所以我想放在后面跟各位说明。
母亲是驻世活佛 现在从第二段开始说明,何以“母亲即是驻世的活佛”?这话是说我们的母亲就是一位住在世间的活佛。在南海普陀山有一段因缘
故事: 相传有一个非常不孝的人,平时对母亲百般虐待,甚至殴打他的母亲。一天,这位不孝子想到要去南海普陀山,礼拜
观世音菩萨。走啊走,就要到南海普陀山了,因为他不识路,于是便向人问路。 他问说:“请问南海普陀山在那里呀?” 路人反问道:“你去南海普陀山做什么?” 他 说:“我去南海普陀山拜观世音菩萨。” 路人说:“南海普陀山并无观世音菩萨。” 他 说:“那观世音菩萨在那里呢?” 路人说:“观世音菩萨就在你家。” 他 说:“在我家?没有啊,我们家那来观世音菩萨。” 路人说:“有啦,你回家便可见到。” 他 说:“可是我并未见过观世音菩萨长什么样子呀!” 路人说:“你回家会见到一个衣服穿反了,鞋子也穿反了的人,那人便是观世音菩萨,你得礼拜她哦!” 这不孝子深感奇怪,家里那来衣服穿反了,鞋子亦穿反的人?没有这样的人呀!但是路人明明说:“去南海普陀山遇不著观世音菩萨,得回家才遇得著观世音菩萨。”于是他便回去了。 他早上由家里出门走到下午才到南海普陀山,那时交通非常不便,他再由南海普陀山走回到家里时已是半夜了,他便向母亲敲门。 母亲因过去常被儿子打,心里非常畏惧,深怕动作慢了又要挨儿子打,于是匆忙起床穿好衣服、鞋子,三步并两步赶去为儿子开门。一开门,儿子见到眼前这位衣服穿反了、鞋子也穿反了的人,以为是观世音菩萨便立刻向她下跪,抬头一看,发现她便是自己的母亲,原来母亲即是观世音菩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驻世活佛。 这段故事给我们如下的启示: 我相信告诉那个不孝子:“观世音菩萨就在你家”的路人便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借此机会告诉这不孝子:“你若不孝顺你的父母亲,去普陀山拜观世音菩萨做什么呢?去了普陀山拜观世音菩萨而心中却不孝顺,那是没有用的。” 这不孝子回家见到母亲,以为是观世音菩萨,便下跪礼拜,心中当然也得到了启示。从那时起,他彻底改过,自此好好孝顺母亲。 “母亲是驻世的活佛”这在我们佛教来说,有甚深的意义。为何说有甚深的意义呢?如我前面所说,佛是大慈大悲的,经典中亦说:“一切众生皆我赤子”。在佛陀看来,世间的每一位众生,皆如同自己所亲生的婴儿一般。刚出生的婴儿,最需要父母亲的照顾。为人父母照顾子女的爱心,就像佛照顾众生的大慈悲心一样。相信在座的各位,一定也会想起父母亲的慈爱。 回想小时候,我的故乡在丰原,我是乡下人、庄稼人。就在我刚就读国民小学时,发生一种流行病,就是痢疾。日本人非常残忍,不设法治病,却将染病的人抓走,抓走之后便打针,让病患毙命,以杜绝流行病。 很不幸的,我亦染上这种传染病,犹记得那时警察到家里来查看,我病得很重,我母亲将我抱到草堆下藏起来。以前乡间人经常在屋后将稻草堆高起来,就是所谓的草堆。那时我家屋后正好有两个草堆,我母亲将我放在两个草堆之间,上面再用稻草盖起来,深怕被警察找到。幸赖佛陀庇佑,那时我看得到两个警察,他们看不到我,在他们搜查到草堆时,正好有飞机在头顶附近飞过,他们只抬头看头顶的飞机,并未仔细搜查草堆,因此没有发现我,所以今天我才能在这里与各位讲话。否则,若当时被抓去打针,现在早已不在人间了。 记得我小时候多病不好养,我现在这位九十几岁的母亲是我的养母,但我不是因为家中兄弟姐妹多或家境贫穷才过继给别人。我生母与养母是亲戚,我养母至三十几岁仍膝下无子,所以向亲戚领养一个孩子。后来,我听邻居提起我小时后发育不良,经常生病,可是我养母很有爱心的照顾我。 以前乡下人很可怜,那时经济不好,尤其我们家又是大家庭,由伯父主掌家务。在大家庭中
生活,只能求得三餐温饱,其余一切零用都要靠自己张罗,大家庭一概不给付,所以得利用闲暇去赚取自己的零用钱。我的母亲就替人做“大甲帽”,“大甲帽”很便宜,做一顶才值几毛钱,而小时候的我却又体弱多病,一天到晚都在吃药,于是母亲白天做大家庭的工作,晚上便利用时间编织草帽,一直工作到三更半夜,就这样辛苦将我拉拔长大。 由此来体会母亲的心情,虽然我只是她的养子,而非亲生的儿子,但对我而言,生母与养母在我心中地位是一样的,没有生母那来我这个人身 ?没有养母,我如何能长大成人 ?尤其自我懂事以后,母亲对我疼爱有加,无微不至,几至宠坏了我。因为她只有我这个儿子,既舍不得打骂亦少管教,当然她也费尽苦心。她这种爱子的心情正如菩萨的大慈悲心、佛陀的大慈悲心;若不是像佛陀的大慈悲心,母亲是不可能这样辛苦照顾我的。 犹记得就读国民小学时,得从乡下走到镇上读书,路程要走上半小时甚至一小时,所以大清早便需出门。遇冬天时,天未亮,妈妈便赶忙起床煮早餐,让我吃了好去上学。那时我因体弱多病,有时老师忘了叫我们带便当,就糟糕了,因为下午还要上课,放学后,我肚子一饿,往往没有力气再走路回家,妈妈还得到半路上背我回家。想起母亲对我这般的疼爱,心中充满无限的感激,所以说出来与各位做参考,相信每个人的母亲一定也都很慈悲。 我发觉现代母亲虽有慈悲心,但对待儿女的慈悲心可能有些许偏差。我曾在报上读过一篇由一位老师所写的感想,这位老师写了什么呢?话说有一天,一位年轻太太刚起床连头发都没有梳理,就追到学校来,见到孩子,就塞了一千块给孩子,原来小孩还没吃早餐,她拿钱来让小孩买早餐吃。孩子说:“用不著一千块,十块钱就够了。”年轻太太说:“一千块拿去啦 !” 各位想想,一千块给小孩,原先他不会用,到后来他会用了,甚至到最后,一千块他觉得不够用了;那一位老师,对为人母亲者,这样的疼爱孩子,非常感慨,因为这样有可能衍生很严重的青少年问题。这就是说现代人对儿女的疼爱方式不对。另外一方面,为何现代孩子越来越不会亲爱自己的父母?对于这问题,我有我的看法。 我在高雄有一间育幼院,有时候我住在育幼院,早上起床后,我从三楼顶看到马路那一边,看到好多卖早点的摊贩,好多小孩都在那儿用早点,因为他们的母亲都尚未起床,他们只好在外面吃。各位想想,孩子一早起床,家中锅灶冷冰冰的,孩子的心会不冷吗?一定冷的,对否?以前我们起床时,锅灶一定是热的,我们都是吃热饭的,所以心是温暖的。尤其现代有些较时髦的妇女,生了小孩怕喂母奶会使自己身材走样,就喂食牛奶。所以现代出现了很多牛脾气小孩,牛脾气小孩好爱打架,因为他们少了点人性,却增加了兽性,很多芝麻小事根本不用打架,他们却要打得鼻青脸肿。我相信母亲的教养,与整个社会的型态,一定有著莫大的关系。 刚才所说的,是在说为什么“母亲即是驻世的活佛”。事实上,为人母亲疼爱子女的心与佛陀疼爱众生的心都一样,没有任何差别。若用佛教中较深的道理来说,众生皆有佛性,当然我们的母亲亦都有佛性,所以我们的母亲也是驻世的活佛,这是用比较深的佛理来说明。
佛教的孝亲观 其次,我要说的是“母亲节应如何感念母亲。”讲这个问题之前,得先说到佛教的“孝亲观”,也就是佛教所说的孝,与俗世间所说的孝有什么不同?在说明这一段道理之前,我得先说明,佛教是个重视孝道的宗教。 在过去佛教传来中国之时,有一些儒家的人,不了解佛教的道理他们看见出家人出家修行,对父母不加奉养,于是认为佛教是一种不孝的宗教。但事实上,佛教最重视孝道,而且佛教的孝又与一般世俗的孝不同,也就是佛教的孝,是超过世俗的孝的。 现在,我来说说佛教孝道的三位代表者。一位是我们教主释迦牟尼佛;一位是
地藏菩萨;一位是目犍连尊者。 我们教主释迦牟尼佛,祂的父亲净饭王四十几岁以后才得这位太子,当然期望祂能继承王位,但是释迦牟尼佛却出家修行。 不过我们教主释迦牟尼佛虽未尽在家之孝,却尽了出家之孝。所谓出家之孝,是说当祂成道以后,祂便回来度祂的父亲,度祂的家人,乃至以后,祂的父亲净饭王去世之时,教主释迦牟尼佛为祂的木亲抬棺木。这段记载是在《净饭王般涅槃经》这部经书。这部经所说的是说我们教主释迦牟尼佛看到当时有一些人不懂得该孝顺父母。祂便以自己为榜样─虽然祂已成佛,仍然要孝顺父亲所以当父亲离开世间,出殡时,祂便和阿难尊者这些兄弟来为父亲抬棺。祂是一位佛,祂父亲只是个凡夫众生,但佛与凡夫众生是另外一回事,净饭王既然曾经是佛陀的父亲,就得孝顺父亲,这就是我们佛教孝顺的榜样。 第二位是地藏菩萨。我们从经典看来,地藏菩萨的发愿应该叫万年菩萨,得永远都要做菩萨,为什么说永远都要做菩萨呢?因为地藏菩萨数度发愿“众生度尽、方愿成佛”只要众生未度尽,祂就不能成佛了。但是祂为何发此“众生度尽、方愿成佛”的大愿呢? 根据《地藏经》的记载,地藏菩萨过去曾经做过婆罗门女,祂的母亲不但没有信佛教而且毁谤佛法,祂知道祂去世的母亲在恶道中轮回受苦,所以祂在佛前祈求而且发愿,祂发愿若能度祂母亲离开恶道之苦,那么尽未来劫,祂愿度尽所有受苦众生,使他们都得到解脱。各位想想,众生怎能度尽?众生本来就度不尽的,既然众生度不尽,当然祂就没有成佛的机会这是地藏菩萨做婆罗门女时发的愿。这段记载是在《地藏经•第一品》,即“忉利天宫神通品”。 地藏菩萨另一次当光目女时,这位光目女的母亲很爱吃鱼、虾及种种水族类,很爱杀生。所以去世之后,便堕地狱受苦,一位阿罗汉便教光目女念清净莲华目如来,祈求这一位慈悲的佛陀来救度祂的母亲。由于祂的发心供佛念佛,所以祂的母亲后来转世投胎在祂家里,做为一个婢女的孩
子。这孩子很奇怪,甫出生便会说话,她告诉光目女说:“我过去曾是你的母亲,但我十三岁便寿尽,的再次下堕,因为我的世间债太重了”。那时,光目女便为母亲发愿,假若祂能使母亲得到解脱,祂愿度尽一切众生成佛,然后祂自己才成佛,所以我们赞叹地藏菩萨“众生度尽方证菩提”。为何发此大愿?是为了母亲。为什么为了母亲而发此大愿呢 ?我将留待后面再来说明。 另一位是目犍连尊者,目犍连尊者的因缘记载于《盂兰盆经》。目犍连尊者修行成道,得到神通。目犍连尊者很孝顺,在未得到神通时,虽想到祂的母亲,但是却无法去找祂的母亲,因为不知她转生在那里?在得到神通后,祂便利用自己的神通眼去观察,发现母亲在饿鬼道受苦。 目犍连尊者便利用自己的神通送饭去给母亲吃。祂母亲在饿鬼道不知饿了多久,看到人家送饭给她吃,便急著抢过来吃,但是饭一拿过来,还在手上就变成了火炭。那时,目犍连尊者吓了一跳,伤心得哭了起来。心里想:凭自己的神通竟无法救度母亲。祂哀求佛陀,有什么办法救度母亲呢?教主释迦牟尼佛告诉祂说:“你母亲生前业障深重,贪欲嫉妒种种的罪业深重,不是你一个人的力量可以救度她的,必须用十方的高僧大德,尤其在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结夏圆满时,你来供养这些高僧大德,这样才可
超度你的母亲。” 目犍连尊者便依世尊的指示,在七月十五日那天举办盂兰盆斋。现在盂兰盆法会是佛教很流行的法会,地藏法会亦是很流行的法会。 地藏菩萨、目犍连尊者,都是孝顺的榜样。所以,各位要了解我们佛教是个行孝的宗教。 不过,应如何行孝呢?释、儒孝道的观念有所不同。现在,我就拿儒教与佛教的孝道观做一比较。接著,再来谈如何感念自己的母亲。 关于行孝的方法,儒教是父母亲在世时,要天天侍奉他们,在衣食住方面,要让父母得到充足的享受,本身要立身行道,扬名于世,也就是要成为一个功成名就的人,以显祖宗,这便是孝。但父母亲离开世间之后,怎么办呢?儒教认为父母亲离开世间之时,应依规矩祭拜他们,这样便是尽了生前死后的孝顺之道,这是儒教行孝的方法。 再来说我们佛教的行孝方法,佛教的孝是,父母亲在世时,除了像儒教一般用世俗物质的行孝方式之外,应该要善巧方便,劝父母亲来学佛信佛、持斋念佛,求生西方
极乐世界,这是生前的孝。在他们离
开世间后,要替他们修积功德、至诚回向,使他们永远跳出三界,了脱生死,这便是父母亲离开世间后的行孝方法。 所以在莲池大师的《七笔钩》的头一条就说:“恩重山丘,五鼎三牲未足酬”。相传莲池大师未出家前,在朝廷当官,一次,家里一位女佣将皇帝送他的一个花瓶弄破了,莲池大师很生气,皇帝送的东西竟被弄破了,赔钱事小,但东西稀有珍贵不易得。那时,他的太太很贤慧,平亦笃信佛法,便劝他说:“世事无常,看开点。”莲池大师被这话所感动,于是深入
佛经,才发现佛教这么的好以后更深研佛法,深研佛法之后,便决定出家。他的妻子欲阻止却阻止不了,便请隔壁一个口才很好的阿婆来劝莲池大师,阿婆劝他的第一点是说:“出家是不孝的,因为你无法孝顺你的父母,你无法提供他们物质上的孝。” 那时,莲池大师已了知佛法,便告诉她《七笔钩》的第一条:“恩重山丘,五鼎三牲未足酬。”是说父母之恩,重如山一般,但不是以五鼎三牲即能报答父母恩。五鼎三牲是说依中国古礼,父母辞世之后,必须祭拜他们,这牲礼一般人用的,为官的用的,为大官的用的皆不相同。五鼎三牲一定是在朝廷当大官的人须祭拜父母亲的礼,世人以为这就是“尽孝礼”,然而这样就可报答父母恩吗? 为人父母亲者,尤其是母亲从小辛苦将我们抚育拉拔长大,难道说他焚辞世之后,杀只猪祭拜他们就得了吗?就算报尽父母恩了吗? 这是不可能的事。 莲池大师第三句说:“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是说为人父母亲若能远离尘垢─尘垢是烦恼生死─若能让父母亲远离烦恼生死这才是真正尽孝道。所以,莲池大师又说:“嗟!出世大因由”,是说我今天要出家修行有真正大的原因,是什么原因呢?就是说我今天所要尽的不是属于世间之孝,而是出世之孝。后面一句话说:“凡情怎剖。”凡夫的情爱,是不容易看破的。又说:“孝子贤孙,好向真空究。因此把五色金章一笔勾。”是说凡是一个孝子贤孙,应该在佛法中追求孝道,除了世间孝之外,更应该以佛法行孝,以佛法行孝就是刚才所说的:“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也就是父母在世时,劝他们信佛学佛,离开世间后,为他焚做功德,使他们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才是为人子女者行孝之道。 虽然他在朝廷当官,五色金章一笔钩销,当官虽好,但尚不如出家修行,报答父母恩的好。 我们曾听说:“一子持斋千佛喜,九玄七祖尽超生。”这句话我相信学佛较久的人应该都听过。一个孩子能持斋,一千佛都高兴,当然九玄七祖尽超生。在过去有一段因缘故事: 相传有一个人发心要去修行,他便到深山里去那里晚上静悄悄的,和家里环境差很多,感觉有些不习惯心想:“我来这儿出家修行是对的吗?干脆明天回去算了”他心想不要出家好了。 一会儿,却听见一些人从山上哭下来,他心想奇怪,这么晚了怎还会有人从山上哭下来呢? 他问知客师父道:“这附近有坟墓吗 ? 否则怎会有人沿著山上哭下来呢 ?”知客师父回答:“不是啦,有个人本来是要出家修啊,他的九玄七祖皆超生了,现在他后悔,不出家了,那些九玄七组又要下堕,所以就哭了。” 他想:“咦,那个某人不正是我吗?”发心修行,九玄七祖尽超生,退失了修行的道心,那些九玄七祖又要下堕,我怎能没有孝心呢?于是又再发心,无论如何,要学佛修行。就这么一发道心,过一会儿就又听到敲敲打打的锣鼓声,大批人又很高兴的跑到山上去了。他觉得奇怪,这么晚了,这些人敲敲打打的去那里呢?又问知客师父。 知客师父说:“那个某人又发心要修行,所以他的九玄七祖再度获得超生。” 这虽然只是个故事,但是,其中却包含了甚深的道理,也就是佛教的孝道观。从这孝道观,我们便可以了解在母亲节时,我们应如何来感念我们的母亲。
母亲节应如何感念母亲 当然我们必须知道从小到大,母亲是如何辛苦将我们抚育长大,我们必须懂得去忆念这些事,不要长大了,父母恩也尽忘了。有一些现代思想的人,但事实上,也是歪思想的人,他们认为父母亲是因性爱才怀孕生子,意思是说父母亲只是为了他们本身的快乐,才造出我们这些孩子来。这种说法实在太过份,很简单嘛,若不愿养你,你出生后大可掐死你,既然养你长大,怎能说没有恩呢?这恩惠绝对是很重的,所以绝对不能有这种错误的观念。 母亲在世,除在食、衣、住方面尽我们所能给予最好的供养外,也不要让父母烦恼。我相信即使再坏的孩子,也会懂得孝顺,像有很多犯重罪的人,被捕之后,第一个愿望便是想要见母亲一面,各位不知记得否?有一位杀了很多人,叫什么名字,我一时也记不起,他枪杀了很多人。一天,他母亲去看他,他告诉母亲说:“今生对不起你,我来生再偿你。”他母亲说:“来生,你已不知那里去了,今生我们有缘当母子,来生你归你,我归我,那会在一起呢?” 糊里糊涂做错事之后,才觉得对不起父母,才想到要报答父母恩,这已太迟了。 为了感念父母亲,无论要讲一句话,做一件事,乃至想一件事,心里一定要存有父母的观念。要想到:我这样做,到底会不会令父母烦恼?会不会伤害到父母亲?我相信当一个人犯错之前,心底若有想到父母,一定不会去犯错。天底下,即使再坏的人、再罪恶的人,我相信他亦是教导子女要行正道,绝对不教子女去为非作歹,即使有,亦是相当少的。再差的父母也会对孩子千叮万嘱:“你要乖乖哦,你得好好做人哦!”假若自己要去犯罪之时,心中有想到父母,那里还会去犯罪?断然不会的。所以,若普天下之人,皆能懂得应该孝顺父母,天下一定可减少很多罪恶的人,这是必然的道理。 依佛教来说,孝顺父母的方法,父母在世,除了一般物质享受之外,最重要的便是劝他们信佛学佛,当然,这可能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在此,我提出台北一位信徒的经验给各位做参考。台北有一位信徒,他母亲在世时身体很硬朗。几年前,他母亲九十几岁时,即使冬天也只著一件薄衫,真的很有本事。但是这位母亲业障深重,不信佛学佛,加上口德不好,她的女儿很慈悲,不但信佛、学佛而且侍母至孝。她忧心母亲不信佛、学佛,又恶口、坏脾气、欠缺慈悲心,以后定会受不好的果报。 一天,她问我:“师父,怎么办呢?怎么劝,我的母亲都不信佛,学佛。”我告诉她:“将你念佛的所有功德都回向给她,替她积功德。”她真的这样做了,无论拜佛念佛,一切功德皆回向给母亲。后来,可能因其母在世时得此功德,差不多在逝世的前三年,性情完全转变。本来是脾气很坏,会恶口骂人,且不信佛学佛的人,性情变得很好而且肯学佛念佛,听说,即将逝世时,很安适的离开虽说前大半生造恶,但最后知道该修行,这是很万幸的。 当然,这一切也是靠这孝顺的女儿平时不断为她造功德,这也是我们学佛修行的人,应该效法的。假若母亲已去世已无机会让她吃好的、住好的、穿好的,该怎么办呢?那就是以我们修行的功德,回向给母亲,相信无论父母在世或已去世,必能得到这功德。 世间的因果有时看来似乎很远,有时看来又似乎很近我即有这样的感觉。我的父亲,也就是我的养父,差不多已去世三十几年,那时我刚出家不久,但我母亲至今身体仍然健康。他们在当时对我的观念便不同,我的养父并非对我不疼爱,但在他的观念里,有儿子也好,没有儿子也好,都无所谓。所以他对孩子所付出的精神,可能比较没那么多,就变成他很早去世,我要孝顺他的机会便较少,但我母亲不是,他对我付出非常多,所以她已九十几岁,还能让我多少尽些孝心。我想她今天可能养了个
和尚儿子,所以至今身体仍这样健康。 不久以前,我母亲跌倒,骨头断裂,送医手术。动手术时,我并未在她身边,为什么呢?我正在台北召开佛教重要会议。说起来,这儿子真不孝,母亲动手术竟未陪在身边,但若放著佛教重要的会议不管去陪母亲,让大会开的乱七八糟也不行,所以,我只得为公忘私,我母亲暂时交代别人,我去开我的大会。我相信在过去一段日子里,在世间的物质行孝方面我谈不上,为什么呢?没空嘛,没有办法像世俗人一般,一天到晚皆陪在母亲身边,但是我相信因这样的牺牲,功德加倍大,所以能令母亲身体健康,这是我自己想的,不知对不对?但这是我的看法。 我们出家学佛修行的人,对父母亲的行孝和一般世俗上的人有所不同,出家人所应关心的是,我们本身如何去学佛修行?如何去普度众生?前面,我曾拿儒教和佛教的孝道观做比较,现在可以下一个结论,就是儒教的行孝较属于外表,为什么较属于外表呢?就是说父母在世时,固然对父母很孝顺,让他们过好日子,事事如意,生活满足,但这只是一生的孝,一生过完,他们去那里?做儿子的不知道,来生便无法再去照顾父母了。 而我们佛教之孝是生前之孝、死后之孝,尤其如莲池大师所说的:“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要使父母能离开烦恼生死,如此才是完成孝道,这才是根本的大孝,所以说佛教的孝与一般世间的孝有所不同。在母亲节时应该要以佛教的观念来感念母亲。
四生六道皆是我们过去父母 第四点要说的是:孝顺自己的母亲、尊重别人的母亲我们要孝顺自己的父母,但也要尊重别人的父母,关于这点,用佛教的道理来说,其理论更加充足,那就是亲缘观的不同。 亲缘观是指对父母与我们之间的关系的看法,父母与我们的关系,佛教的看法与一般世俗看法、儒教看法不一样。因为,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所以孔子之道完全是人间道,因为孔子也只是世间人,他所说的只是眼前见到的,眼前未见到的,他没说。眼前所见到的要做好,完全在这一世,也是因为这样的观念,所以在儒教的观念中,只知道今世有父母,只能报答今生父母的恩。而佛教便不是这样了,佛教所说的是:“四生六道皆是我过去的父母。”所以应该要修行来度化众生,以报答无始劫来四生六道中一切父母恩。 为什么说:“四生六道皆是我们过去父母呢?”用佛教眼光看来,众生从无始劫、无量劫以来,即在受生死,而且亦不知到底我们已历经多少生死轮回 ?经典里形容 :“从无量劫以来,生离死别所流的泪水比四大海水还多。”四大海水何其多?但我们从无始劫以来,为了与父母眷属等分开所流的泪水比这还多。可见我们生生世世有生生世世的父母,我们的父母非常、非常多,我们现在的父母仅是今生的父母,但前生还有前生的父母,前生再前生,再前生……皆有父母,以此道理来推论,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这些六道中的众生,皆是我们过去的父母。所以经典说: [一切男子皆我父,一切女子皆我母。”世间所有男性皆是我们的父亲,所有女性皆是我们的母亲,但是这些父亲母亲皆非今生的,而是前生的。说来这只是个理论,但有个故事可说出来与大家做参考。 在《劝发菩提心文》中有两句话:“鞭驴出血、焉知乃母之痛。”这个故事是说鞭打驴子出血,那里知道自己母亲的疼痛呢?这是什么意思呢?是说: 过去有个以驴子帮人载运东西以赚钱谋生的人,其妻想积点私房钱,便去偷先生的钱,谁知死后却投胎转世在自己家当驴子。那时,她先生年事已高,便由儿子继承驴子货运事业,所以当她所投胎的这只驴子长大后,便由儿子使用来载运货物。每当驴子走不动时,儿子很自然的就鞭打它,有时更打得驴子皮绽血流。但这一切儿子全然不知。 就在一天晚上,母亲托梦给他,告诉他说:“儿子啊!儿子,求你别在打我了,你可知你鞭打的驴子是谁?正是你母亲。为什么我来你家呢?”于是母亲便将原委说给儿子听。 这是在《劝发菩提心文》中所写的“鞭驴出血,焉知乃母之痛。”这段因缘。 由此可知,确确实实世间众生受生死轮回,而且互相为人父母?这一切我们都不晓得,因此,我们必须当做世间每一个人皆是我们的父母。既然世间每一个人皆是我们的父母,所以我们孝顺眼前自己的父母,当然也要尊重别人的母亲。不过,这尊重别人的母亲,用佛教的道理说来这别人的母亲并非是别人的母亲,用六道轮回的道理说来别人的母亲就是自己的母亲。 一般社会上的说法是,我们孝顺自己的父母,也要尊重别人的父母,我们要孝顺自己的母亲,为什么不去尊重别人的母亲呢?这只是从“将心比心”的观点劝我们要去尊重别人的母亲。不过,用佛教的道理说来,就不是这个意思了,用佛教六道轮回的观点说,一切男子皆吾父,一切女子皆吾母。此种观念,外表看来只是个理论,但这理论我们若能应用于日常生活中,那么这个世间,这个社会那来是非?绝对没有是非。因为你将每个人当成父母般来敬重他,那会产生什么是非?若我们能体会这道理并实际去做,这娑婆世界将会是人间
净土。
心中有母亲,不说三字经 现在,我要讲最后一段…结论,即是“心中有母亲,不说三字经。”就是说在我们心中有母亲的观念,所以不要说出坏话。用一般社会上的观念说来,我们皆有母亲,若我们母亲让别人讲坏话,我们心里当然会难过、不愿意同样的道理,和别人争吵时,怎能将别人的母亲挂在自己的嘴上骂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心比心,当然不应说坏话。以佛教的道理来说将会更清楚,外表看来像是骂别人的母亲,但事实上是在骂自己的母亲,只是你所骂的母亲并非今生的母亲,而是过去世不知在什么时候做过你母亲,如今她只是换个身份当别人的母亲,你却骂她结果还是骂到自己的母亲。若能用这样的观念去看世间一切的人,我相信无论是人家的母亲,人家的父亲乃至人家的儿女、媳妇、兄弟姐妹,我们都将他们当成是过去的父母、兄弟姐妹,且以恭敬心去对待他们,相信这社会必能得到和乐。 现代我们因物质生活的富裕,相对的道德沦丧,所以很需要推广人伦道德,重建社会秩序。算来咱们彰化县真的很有福气,记得前任黄县长一直希望能推广道德,使彰化县成为道德模范县,现任周县长亦有这样的理念,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不过,如我刚才在会客室与周县长说,一些会说坏话的人大慨都不会在这听演讲,会做坏事的人当然不会来这里听经,这些话虽是说给一些好人听,但是没有关系,由本身做起,来影响自己家庭中的每一个人,在此潜移默化中,也能使社会净化,重建道德。 身体力行是很重要的。譬如大家常说:现在交通很乱。话人人会讲,但是当我们把车子开出去时,我们又真的守交通规则了吗?有没有因等不及而行走路肩? 所以最重要的是从我们本身做起。但从本身做起要有定力,这定力就是我们佛教的
禅定功夫。有时在高速公路上塞车,塞得很严重时,有的人会遵守秩序,规规矩矩行车,但亦常见路肩上一辆辆车子疾驶而过,那时往往会让人觉得想跟进,但是不是可以跟进?不行的。我们不是骂人家不守交通规矩吗?我们自己怎能不遵守呢?所以要有定力,若无定力你看别人钻来钻去,你也会跟进的。同样的道理,我们有时会说人家:“你这人嘴巴怎么这么坏?”但当我们生气时,也许我们也会以坏话骂人。所以在潜移默化中,由我们自己当模范。